文档详情

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课件.ppt

发布:2017-08-08约9.66千字共10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概述 (一)理论研究背景 Adam Smith(1723--1790)1776《国富论》 重商主义 (二)分析过程 由国内 国际 从分工入手 《国富论》中关于分工的利益 ①提高效率 ②节省时间 ③便于机械改良 著名论断“裁缝不做鞋,鞋匠不缝衣” ;二、理论分析 (一)假设条件 1、2?2?1模型 2、劳动在一国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3、劳动在一国国内同质,跨部门流动机会成本不变。 4、商品自由贸易,流出流入时价值不变。 5、规模收益不变。 6、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7、不考虑运输成本及其他交易费用。 ;(二)基本内容 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高的效率,则两国应该专门生产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从中获益。 ;(三)数字说明 生产图 ;交换: 假设 (1)分工后A、B两国各自保持分工前X、Y的消费量。 (2)交换比例1:1 ;消费图 ;分析: 分工前A、B两国各自生产2单位产品,消费2单位产品;分工后A、B两国各自生产3单位产品,消费3单位产品。 ;例示 1、分工交换前 A 国 B国 小麦 布 小麦 布 1单位劳动 25公斤 50码 100公斤 40码 国内交换比价 0.5公斤小麦:1码布 2.5公斤小麦:1码布 (2码布:1公斤小麦 0.4码布:1公斤小麦) 假定生产/消费组合 15公斤 20码 70公斤 12码 世界生产/消费 85公斤小麦 32码布;2、分工后 A 国 B国 各国专业化产量 50码布 100公斤小麦 假定国际交换比价 1公斤小麦:1码布 假定各国出口量 20码布 20公斤小麦 各国消费量 30码布20公斤麦 80公斤麦20码布 各国消费增加 10码布5公斤麦 10公斤麦8码布 世界生产/消费 50码布 100公斤小麦 (分别增加18码布和15公斤小麦);结论: (1)自由贸易使贸易参与国都获利。 (2)自由贸易使世界整体福利提高。 ;(四)图形分析(以A国为例) ;B国 ;总结: 1、贸易基础:绝对技术差异导致的商品价格 差异。 2、贸易模式:各国专门生产并出口各自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 3、贸易利益:图中贸易利益三角形。 ;三、评价 (一)积极意义 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 ;2、指出分工的重要性,将分工的概念推广到了国际范围,提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3、首次明确肯定了国际贸易可以为参与双方带来经济利益,从而为各国之间开展国际贸易铲除了障碍,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证明简单、直观;(二)局限性 1、假定过于严格。 2、不能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都处于优势或劣势的情况。 例: 布 酒 英国 100L 120L 葡萄牙 90L 80L ;第二节 相对优势理论;一、概述 背景: David Ricardo (1772--1832) 1817《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1、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局限性 2、谷物法(1815--1846) ;二、理论分析 (一)假定条件 1、2×2×1模型 2、要素在国内部门间自由流动,在国与国之间 不流动。 3、机会成本不变,即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