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8解:
机构为双螺旋机构:当SA、SB旋向相同时——差动螺旋机构;当SA、SB旋向相反时——复式螺旋机构。
(原图示的手柄转向不甚明了)确定手柄的转向:从右端向左端看去,令手柄的转向为顺时针,则:
① SA、SB均为右旋时,按式3-7: ;
螺母的移动方向,由SA(大者)确定——带动螺母:向左移动;
② SA为左旋,SB均为右旋时,按式3-8:
螺母的移动方向,由SA(大者)确定——带动螺母:向右移动;
3-8解:
机构为一差动螺旋机构,按式3-7: ;
8-1 图示轮系中,已知各标准齿轮的齿数为z1=18,z2=20,z3=55,,z4=30,,z5=34,试计算传动比(教材中的图有误,按下图)。
题8-1图
解:
此轮系为一平面定轴轮系。
;
i15为“+”,说明n5与n1转向相同(并用画箭头法进行了验证);
8-2 在图示的齿轮系中,已知各齿轮的齿数(图中括弧内数字),3’为单头右旋蜗杆,求传动比i15。
题8-2图
解:
此轮系为一空间定轴轮系。
;各齿轮转向如图所示。
注:此轮系为一空间定轴轮系,故各齿轮间的转向关系断不可以用(-1)m来判断和表示。
8-4 图示轮系中已知各轮齿数:z1=25,z2=50,z3=18,z4=21,z5=31,z6=1,z7=30,z8=20,若齿条模数m=4mm,齿轮1的转速n1=940r/min,转向如图中所示。求:传动比i17及齿条9的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
题8-4
解:
⑴ 求解1→7轮间的传动比:;7轮转向如图;
⑵ 将已知条件n1=940 r/min,带入 ,n8=n7=9.097 r/min;
⑶ 8轮模数与齿条相同,即m8=m9=4 mm,故齿轮8的分度圆直径:;
故
齿条的移动速度应与齿轮8的分度圆线速度相同,故 v齿条=v8=0.038 m/s ,移动方向如图所示。
8-6 在图示的由轮系组成的提升机构中,已知:Z1=14,Z 2 =20,Z 3 =30,Z 3, =18,Z 4=40,Z 4, =18,Z 5 =36,Z 6 =2(右旋),Z 7 =40,n1=1450r/min,卷筒固结在蜗轮7的端面上,卷筒直径D=0.6m。求:
① 轮系的自由度(不包含重物和绳索);
② 提升重物时,齿轮1的转向及重物提升速度。
题8-6图
解:
⑴ 机构自由度计算:
同轴的双联齿轮3-3‘,4-4’,5-6‘各只按一个构件计;卷筒与蜗轮固结成一体只按一个构件计;
故 n=6 ,PL=6,PH=5 [5处齿轮(含蜗杆蜗轮)的啮合传动];
F=3n-2PL-PH
=3×6-2×6-1×1
=1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应是:W=F=1。
故 该传动系统(机构)只需1个主动构件(齿轮1)。
⑵ 求解1→7轮间的传动比:;
⑶ 将已知条件n1=1450 r/min,带入 ;
(n1转向按提升重物时卷筒——蜗轮转向——顺时针方向,由n7→n1倒推得n1的转向,如图示。)
⑷ n卷筒=n7=7.61 r/min;带入卷筒的直径D=0.6 m =600 mm,故卷筒的线速度即重物的提升速度为:
。
8-8 图示为一手动葫芦手动葫芦手动链手动链轮A起重链起重链轮B手动链。各齿轮的齿数Z112,Z228,Z2’14,Z354,试求手动链轮A和起重链轮B的传动比iAB。
题8-8图
解:
首先要识别轮系——此为一平面行星轮系。因钓钩要悬挂于起吊支架上,因此齿轮3将不会旋转运动,即n3=0。齿轮1与手动链轮A链轮i AB 即求轮系的 i 1H。
将各已知条件——各齿轮的齿数直接带入平面行星轮系求解传动比的计算公式:
故 i1H=10,即 iAB=10(A、B论转向相同)。
8-9 矿山用电钻的传动系统如图所示。a为电动机,b为麻花钻。已知Z1=15,Z =105(教材中此处误为 Z2=105),n1=2800r/min,试求:
传动比i1H;钻杆的转速。
故 ,式中 i1H为 “+”表明H即麻花钻B的转向与齿轮1即电机的转子转向相同;
带入 n1=2800 r/min,得 nH=n1/8=2800/8=350 r/min,转向与电机的转子转向相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