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制度创新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制度创新研究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际,分析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及潜力,剖析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从法律法规、产权制度、评价制度、监管制度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有利于推进该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从而构建长效机制。
关键词: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2-0067-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背景下铀资源安全态势与保障体系研究”(13BJY061)、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江西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12JJ01)
朱青,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花明,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鹏,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博士。(江西南昌 330013)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良好环境的重要手段。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列世界第53位,且富矿少,贫矿多,共伴生、低品位矿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消耗也不断增大,目前有许多矿种资源保障度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例如:我国石油、铁矿石、精炼铜、精炼铝和钾盐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54.8%、53.6%、69,1%、52.9%和52.4%。据国土资源部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保证程度的分析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25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可以说,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紧缺的国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因此,如何按照《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加快构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是推动矿产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及潜力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产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受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一)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
1.“节约优先”的开发利用理念尚未真正形成
不少矿产企业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没有树立“节约优先”的开发理念。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采富弃贫、采主弃副、采易弃难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采矿权层层转包,期限较短、规模较小的矿产企业常常采取的是掠夺式开发模式,几乎不考虑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问题,致使大量的共伴生、低品位、难采冶的矿产资源被白白浪费掉了。
2.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总体偏低
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开发和低效利用,矿山回采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整体偏低,共伴生、低品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更低,尤其是私人小矿山、小选厂基本上没有进行综合利用。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仅分别为30%和35%左右,黑色冶金矿山的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非金属矿山综合回收率最低的仅为20%-30%,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仅约为30%,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左右。
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不佳
目前,相当一部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仍处在提供矿产品原料的水平上,企业规模小,起点低,深加工产品少,技术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出口、深加工制品进口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例如,我国中重稀土、钨精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定位和科学的产业管制,且激励约束与监管机制不健全,致使产业资本积累缓慢,技术创新缺乏动力,产业链延伸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薄弱,产值占全球行业产值比非常低,矿产资源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4.矿业开发秩序较为混乱
近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不断攀升,在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私挖滥采、超层越界、以采代探、非法转让等违法违规开采行为时有发生,矿业开发秩序较为混乱。矿山数量过多、规模偏小,小矿产企业占比近60%,不少小矿产企业根本达不到最低开采规模,甚至一些小矿产企业无证违规经营。虽然自国务院开展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以来,“多、小、散、乱”的开发格局有所改善,但在整合中也出现了整优不整劣、整权不整责以及一刀切的现象,一些名义上被整合的小矿产企业加速掠夺性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