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AL.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白血病肿瘤临床实验诊断及进展 山东省立医院检验科 张炳昌 实验诊断标准化 1.理论依据:FAB诊断标准 2.血液分析正确、合理、科学应用 3.诊断手段:MIC-M 4.方法标准化及可溯性 5.基础形态标准化 6.方法的实用性和互补性(形态、化学染色、免疫组化、流式细胞、FISH 、染色体分析及PCR 等) 7.人员技术因素、综合的知识体系 8.环境、设备、试剂、方法因素 急性白血病实验诊断 一、血液分析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 CBC+WBC5分类 分析系统 SF-3000标本判定的概念 异常标本筛选,有用信息的提供 SF-3000对标本测定的结果,散点图情报,直方图,总体的动作状态等信息的综合判断,标本的“NEGATIVE”、”POSITIVE”、”ERROR”的分类判定。标本测定开始到判定为止全部是自动化,筛选检查的效率很高。POSITIVE及ERROR的判定,提示着各种异常的可能性。此时希望用显微镜作重检。 【NEGATIVE标本】 此标本在机器经过判定后没有提示异常。该测定结果可直接报告。 【 POSITIVE标本】 测定结果的异常,33种IP信息(interpretive)中其中某一项被发现。更有对应其信息内容的“DIFF”(分类异常)“Morph”(形态异常)“Count”(计数异常)的区分。对于这些标本的结果确认,根据各自实验室的标准而出报告,或是重检(再测定或镜检)。 【 ERROR标本】 被”ERROR”所表示的标本,对应其内容有Func(测定异常)Result(低可信性)之区分。测定异常有血液标本的需要量不足等原因,而对于低可信性结果的标本来说,也有可能在检测部有组塞。显示ERROR的标本,将做重检或是进一步检查 SF-3000 临床病历 急性白血病概念 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为骨髓中原始与早期幼稚血细胞急剧增生的恶性疾病。其特点为体内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无控制地增生,出现于骨髓和许多其他器官和组织,并进入外周血液中。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cyticleukemia,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blasticleukemia,ANLL)两大类,两者在细胞形态学、年龄分布与治疗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表现形式与并发症是相似的。 白血病的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白血病的生物学研究有了许多新进展,对白血病的分型已从80年代的MIC(形态、免疫、细胞遗传学),演进到今天的MICM(形态、免疫、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免疫、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作用 免疫、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不仅能够区别出不同的细胞分化系列,而且有可能识别各个系列的不同分化阶段。白血病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及诊断、分型的精细化,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白血病的治疗 白血病的治疗已从传统的化疗发展到诱导分化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及基因治疗等,使白血病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延长,预后得到改善。 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本病的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病毒因素 (二)化学因素 (三)物理因素:电离辐射 γ -射线 (四)遗传因素 (一)病毒因素 1.自Graffi研究病毒与白血病发病的关系以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最初研究是在鸡及小白鼠等实验动物上进行的。将鸡红白血病模型的白血病细胞或无白血病细胞的白血病组织过滤液接种至健康鸡,结果受接种的鸡l00%发病。在小白鼠模型上亦得出同样的结果。 2.1966年Gross研究进一步证实,在动物体内的病毒可以处在潜伏状态,一旦受到内部或外部某些因素的激发,可以促使白血病发生。实验证明,动物白血病(鸡、鼠、猫、猴)可以由病毒引起。目前已从患有白血病的动物体内分离到RNA肿瘤病毒,这种病毒含有依赖RNA的DNA多聚酶(逆转录酶)。 长期临床资料证实,白血病发病与血液传播无关,并无证据表明患白血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白血病传给胎儿。与之相反,随着人类白血病病毒病因的深入研究,较多的证据证明,RNA肿瘤病毒可能是人类白血病的病因之一。 MT—1、2细胞株 1980年日本三好勇夫等从成人T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建立MT—1细胞株,并从患者末梢血细胞及正常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混合培养中建立MT—2细胞株,分离出C型RNA逆转录病毒。1980年日照赖夫等用电镜和免疫荧光法检出了病毒抗体。1980年美国Gallo从皮肤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