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8发热.ppt

发布:2016-11-22约5.49千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正常体温: 腋窝 36-37.4 ?C 舌下 36.7-37.7 ?C 直肠 36.9-37.9 ?C ?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次级中枢:脊髓、延髓(整合功能) 行为性中枢:大脑皮层(行为性体温调节) (3)真 菌 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本章小结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热限等概念 ?掌握发热激活物的种类、EP的种类、发热中枢调节介质种类 ?掌握发热发病的基本环节 ?熟悉产EP细胞种类 ?熟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熟悉发热时物质代谢特点及机体机能变化特点 ?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②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中,AVP的解热作用对体温调节的效应器产生不同的影响: 25℃(加强散热),4℃ (减少产热); ③AVP拮抗剂可阻断AVP的解热作用 ④IL-1性发热可被AVP减弱,但脑内注射AVP拮抗剂可完全抑制这种解热效应。主要是通过V1受体起作用。 (2)α黑素细胞刺激素 (α-MSH) (3)膜联蛋白A1(脂皮质蛋白-1) 体温? 发病机制示意图 (OVLT等)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体温 调定点? 皮肤血管 收缩,散热? 寒战,产热? VSA POAH 负调节 正调节 发热 激活物 产EP 细胞 EP 发热调控(借古喻今) ——谢勇恩 边关遇侵烽火发, 驿站速递如赛马, 飞骠一骑冲京城, 皇家得讯急应答。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1.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Period ) 特点: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表现: 畏寒、寒战、皮肤苍白、鸡皮疙瘩。 上升期 调定点 调定点 2. 高热持续期(Persistent Febrile Period )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表现:自觉酷热,皮肤干燥、口渴 持续期 调定点 调定点 特点:散热?,产热?,产热?散热,体温回降 表现:出汗多 3.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 Period) 下降期 调定点 调定点 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患者在一定间隔时间内进行的体温检测结果记录在体温单上,并连接成线即为体温曲线,该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为热型( fever type) 几种常见的热型: (1)稽留热( continus fever ):是指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月,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大叶性肺炎、 伤寒、斑疹伤寒等疾病。 (2)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在2度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恶性疟疾。 (3)间隙热( Intermittent fever ):是指发热期与无热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现 ,体温波动可达数度的发热现象。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严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 Undulant fever (4)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度发热的热型。 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 ):是指体温急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 高热期无热期规律性交替。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氏病等。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是指发热时的体温曲线无明显规律性。 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第三节 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Changes of material Metabolism) 糖代谢 糖分解代谢↑,糖元贮备↓ ,乳酸↑ 脂肪代谢 脂肪分解↑ ,脂肪贮备↓,酮症、消瘦 特点: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加强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体温上升期:尿量? 体温下降期:脱水 二、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兴奋性?;小儿热惊厥 三、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血温?刺激窦房结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心输出量? 心率过快?心输出量? ,心脏负担加重 体温每升高1℃,心率加快18次/分。 四、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血温?、酸性代谢产物? ?呼吸中枢兴奋 ? 呼吸加深加快? 散热? 五、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 交感神经兴奋 ?消化液分泌?,消化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