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5传热过程计算与换热器.ppt

发布:2017-12-17约8.94千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5章 传热过程计算与换热器 5.1 传热过程分析 5.2 传热过程的基本方程 5.3 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 5.4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5.5 换热器计算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 5.6 传热系数变化的传热过程计算 5.7 换热器 5.1 传热过程分析 如图5-1所示,热流体通过间壁与冷流体进行热量交换的传热过程分为三步进行: 5.2 传热过程的基本方程 5.2.1 热量衡算方程 5.2.2 传热速率方程 5.2.3 总传热系数和壁温的计算 5.2.1 热量衡算方程 热量衡算方程反映了冷、热流体在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在传热过程中,若忽略热损失,单位时间内热流体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流体所吸收的热量。 5.2.1 热量衡算方程 对于换热器的一个微元段,传热面积为dA,冷热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满足 5.2.2 传热速率方程 如前图5-2所示,在换热器中,任取一微元段dl,对应于间壁的微元传热面积dAo,热流体对冷流体传递热量的传热速率可表示为 5.2.2 传热速率方程 由传热热阻的概念,传热速率方程还可以写为 5.2.3 总传热系数与壁温计算 1.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5.2.3 总传热系数与壁温计算 在稳态条件下 5.2.3 总传热系数与壁温计算 将a看作常数,因而求得的局部传热系数K‘亦为常数,不随管长变化,而作为全管长上的总传热系数K ,故式(5-5)可改写为 5.2.3 总传热系数与壁温计算 对于内、外径分别为di和do,长为L的圆管,由于,总传热系数Ko还可以表示为 5.2.3 总传热系数与壁温计算 2.污垢热阻 5.2.3 总传热系数与壁温计算 3.换热器中总传热系数的范围 5.2.3 总传热系数与壁温计算 4.壁温的计算 5.2.3 总传热系数与壁温计算 例5-1 一空气冷却器,空气横向流过管外壁,对流传热系数ao=100 W/(m2·℃)。冷却水在管内流动,ai= 6000W/(m2·℃)。冷却水管为f25×2.5mm的钢管,其导热系数l=45 W/(m·℃)。试求(1)在该状况下的总传热系数;(2)若将管外空气一侧的对流传热系数提高一倍,其他条件不变,总传热系数有何变化;(3)若将管内冷却水一侧的对流传热系数提高一倍,其他条件不变,总传热系数又有何变化。 5.2.3 总传热系数与壁温计算 讨论 5.3 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 1.恒温差传热 5.3 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 1.并流和逆流时的传热温差 5.3 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 通过微元面积dA的传热量为 5.3 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 即 5.3 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 5.3 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 2.错流和折流时的传热温差 5.3 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 5.3 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 3.不同流动排布型式的比较 5.4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1.传热效率 5.4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如果已知换热器的传热效率e,就可以根据冷热流体的进口温度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速率Q,即 5.4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当传热系数K和比热cpc为常数时,积分上式可得 5.4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3.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的关系 5.4 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 e~NTU 关系 5.5 换热器计算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 两类计算所依据的基本方程都是热量衡算方程和传热速率方程,计算方法有对数平均温差(LMTD)法和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e-NTU)法两种。 5.5 换热器计算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 ①根据已知的三个端部温度,由热量衡算方程计算另一个端部温度; ②由选定的换热器型式计算传热系数K; ③由规定的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计算参数P、R; ④由计算的P、R值以及流动排布型式,由j—P、R曲线确定温度修正系数j; ⑤由热量衡算方程计算传热速率Q,由端部温度计算逆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Dtm; ⑥由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 。 5.5 换热器计算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 e-NTU法 1.根据已知的三个端部温度,由热量衡算方程计算另一个端部温度; 2.由选定的换热器型式计算传热系数K; 3.由规定的冷、热流体进出口温度计算参数e、CR; 4.由计算的e、CR值确定NTU。由选定的流动排布型式查取e—NTU算图。可能需由e—NTU关系反复计算NTU; 5.计算所需的传热面积 。 5.5 换热器计算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 例5-2 一列管式换热器中,苯在换热器的管内流动,流量为1.25 kg/s,由80℃冷却至30℃;冷却水在管间与苯呈逆流流动,冷却水进口温度为20℃,出口温度不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