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计算机课中进行分层教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在计算机课中进行分层教学 摘要:教学是对人的教育活动,而人是有差异的个体,当我们面对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时,就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个人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个体研究并实施分层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中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学生个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66
笔者是一名职高教师,教学对象主要来自农村学生,职中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参差不齐,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由于增加了实践环节,这点表现得尤其突出。要想使他们学有所长,必须在分层教学上多动脑筋、多下工夫。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笔者总结积累了一些工作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和讨论,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由于完成这篇论文时,笔者教授的是《关系数据库系统Foxbase+》,举例也是以此科为主。)
一、给学生分组
这里的分组指的是给学生分层,并根据分层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
1. 研究学生
每学年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只要是没有带过的学生,都要对他们进行分组。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摸底,可以通过他们以往的成绩和教师的评价,先形成第一印象,对学生整体形象形成雏形。还要进行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让学生逐条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包括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及个人目标愿望等。这样,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标。再进行一次近期学科测验,认真摸清每位学生的真实水平。通过卷面,具体分析各位学生的优势及劣势,对他们进行比较分类。当然,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是笔者要掌握的一项重要依据,它真实直观地反映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2. 分组
(1)自然小组:根据学生座位就近原则和男女搭配原则,形成自然小组。这些自然组,是平时学习生活及课堂合作和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当然,课堂下的讨论与交流,也是自然而然的
(2)成绩组:根据学生成绩、能力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全班各方面综合评估最优,有创造思维能力,且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b层为基础好、自制力强、学习主动、每次考试都能及格的名学生。c层为学习基础差、自制力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按层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有优劣差异的词语。比如,因为课程是Foxbase+,所以取名为red-fox、yellow-fox、blue-fox等
(3)互助组:我们需要从a、b、c各层抽调出相同比例的学生组成新的互助组,其中由来自a层的一位同学,担任互助组的组长。作用是协助教??帮助和辅导学困生并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业完成情况,如课堂秩序的维持、课后作业的检查、机房实践课的技能帮扶等
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小组是随着情况变化和学生发展而动态变化的
二、在教学各个环节体现分层次
1. 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为了使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够掌握适应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分层次教学的基础,这样做也同时注重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而且还要了解、分析各层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准确、恰当地制定相对应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如“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共同的教学目标:学会用循环结构程序解决简单的循环问题。 不同的教学目标: a组:能利用循环结构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 b组:理解循环程序执行过程中各变量的变化; c组:简单了解循环程序的执行过程。当然,a组的目标是全体学生的学期目标,是长期目标
2. 分层次进行课堂教学
每一堂课必须根据教材知识点和学生实际,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内容,采取不同的讲授方法,当新知识引出后,及时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简要的说明或解释,以引起学生注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目标明确。 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通过生动有趣的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c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并经常鼓励他们敢于发言,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对学科成绩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a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同时引导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提升能力。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综合运用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各层次的学生选择性地回答问题,都有机会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