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QC小组成果报告
一、小组简介
本小组成立于2006年3月,由8人组成,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2人,技术员3人,小组成员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较多,为攻克本重大技术难题提供了技术保障。小组有记录活动的12次,累计活动时间48小时。小组活动情况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QC小组活动记录”。
小组活动宗旨:建立温度收缩裂缝控制的施工计算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不产生温度收缩裂缝。
小组成员及分工简介
序号
职务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 称
组内分工
1
组长
高级工程师
方案审定
2
副组长
高级工程师
方案审核、资料整理
3
成员
工程师
方案制定、现场实施
4
成员
高级工程师
方案制定、现场实施
5
成员
工程师
方案制定、现场实施
6
成员
技术员
方案制定、资料整理
7
成员
技术员
现场实施
8
成员
技术员
现场实施
二、选题理由、目标及工作方法
1、选题理由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温度裂缝的控制技术,是国内外混凝土施工中非常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因混凝土产生裂缝导致混凝土结构和建筑物破坏倒塌的质量事故屡见不鲜,严重者不仅给经济带来重大损失,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担惊受怕的感觉。
我公司以前开展的现浇混凝土施工主要是桥梁墩台基础,长度最大10m,高度最大1.5m,体积最大150m3,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目前即将施工的500kV南京三江口长江大跨越工程-基础工程中跨越塔承台基础尺寸为14m×14m×3.2m,另有连梁及立柱,单承台混凝土浇注量为728m3,必须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保证混凝土无开裂现象。
2、质量目标
制定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在500kV南京三江口长江大跨越工程-基础工程中实施,有效控制14m×14m×3.2m的承台基础的内外温差小于25℃,确保不产生温度收缩裂缝。
工程实施中,建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测量系统,及时掌握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以便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
建立温度收缩裂缝控制的施工计算体系,在混凝土浇筑前和浇筑后,均要进行裂缝控制的施工计算。
3、小组活动的计划和方法
根据TQC的PDCA工作方法,我们制定了工作计划表,用以指导QC小组的日常活动,见表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QC小组活动程序计划表
阶段
活动程序
活动内容
计划进度
质量教育
活动要点
3
4
5
6
7
8
9
李华伟
吴立春
李志全
赵三水
石明禄
李晨雁
宿国锋
刘伟强
P计划
确定目标
现状分析
分析原因
学习《质量管理小组》七种工具,掌握活动程序及工具应用办法。
在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导致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制定对策
△
△
△
〇
〇
〇
〇
〇
找出主要原因制定对策
〇
△
△
〇
〇
〇
〇
〇
D执行
对策实施
学习管理、技术标准和小组先进成果资料,集中学习
集思广益,确保各项对策实施
〇
〇
△
△
△
〇
〇
〇
C检查
检查及改进
学习七种工具。集中学习
检查各项对策的实施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对实施结果进行总结
△
△
△
〇
〇
〇
〇
〇
A总结
总结成果资料
学习《质量管理小组指南》,集中学习
总结小组活动成果,找出遗留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活动目标
〇
△
△
△
△
〇
〇
〇
注:“△”表示主要责任者,“〇”表示次要责任者。 第二次QC小组活动通过(制表人:石明禄 日期2006年3月)
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产生温度裂缝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最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造成的,往往是降温收缩与自身收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从控制混凝土水化热及凝结硬化过程的收缩变形;混凝土内部与表面、表面与环境的温差;混凝土养护等方面入手,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混凝土的温度分为升温阶段、平稳阶段及降温阶段。浇筑早期,由于水化热的累积,混凝土温度急剧上升,在1~5天达到峰值,核心温度将达到70℃左右;经过短时期的平稳阶段,随着混凝土的散热,温度缓慢下降,持续10~30天。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曲线图如下:
内部应力引起裂缝:
混凝土在升温阶段中后期,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而混凝土表面由于与大气接触散热,温度较低,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开裂。
外约束应力引起裂缝:
当混凝土开始降温时,体积相应收缩变形,就会受外部的约束,产生温度应力。如果水化热温度峰值越大,降温速度越快,收缩变形应力越大,摩阻力越大,可能导致混凝土与地基结合处产生裂缝。
要因分析表
序号
影响因素
确认方法
情况确认
结论
1
工艺不熟练
调查分析
部分施工人员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不熟练
△
2
劳力不足
现场验证
准备足够的浇筑人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