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与环保教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与环保教育
【摘 要】在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环保生态意识的使命与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自觉自愿保护环境的意识,并由他们影响周围的人群,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笔者曾认真地阅读了中国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主编的《绿色中国文集》一书,书中用大量的数据来论证中国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譬如,“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污染,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干净的水,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清洁空气。……中国成为了世界耗水第一、污水排放量第一、还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数据会说话,读过这一组组数据,笔者感触极深,触动很大,环境污染已经到了该唤醒人们警醒的时候了。
“时至不迎,反遭其殃。”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环保生态意识的使命与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自觉自愿保护环境的意识,并由他们影响周围的人群,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现针对目前的环境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社会现状呼唤环境教育。每天,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15亿)呼吸着有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每天,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每天,……以上情况,并非预言,也非幻想,而是一些国际权威组织公布的有关地球环境现状的一些数字。今年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遭遇雾霾天气,空气污染问题非常值得重视。地球环境的恶化已经开始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已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全民中进行环境教育、树立环境意识,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全世界人口、资源大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严峻,土流失日益加剧,污染日益加重。泱泱的华夏文明古国,已经走到了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目前中国的环境总体在恶化,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环境污染现实很严峻,大自然在呻吟,人类的噩梦才刚刚开始,我们已无法回避。
树立环境忧患意识,不仅仅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还要包括社会的各行各业群体,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年学生,更应该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放眼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才能早日实现。
二、树立生态责任意识
2012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的这一新的观点,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其目的是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中国。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这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他们记得住乡愁。
钟南山院士面对空气污染,发表自己的观点:“空气污染再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肿瘤患者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到那时算账就不得了啦!”他努力推动及早对PM2.5进行全面监测:大气污染不是孤立的,不像政治体系那样可以“一国两制”,不能“一国两气”;防控PM2.5,需要全国协调解决,而不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能够解决的。
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10月17日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专家认为,量化到每个人,大气污染致癌几率不高,但危害在于几乎难以完全避免这种可能。世卫癌症机构首次认定“大气污染致癌”,你可以选择不喝酒或者不抽烟,但无法控制你是否暴露于空气污染中,你不能就这么决定不呼吸。
20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此次年会主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变革与转型――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和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议题包括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和谐社会与包容性发展、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生态文化与价值取向等。从政府、专家学者再到国际组织,都在呼唤加强环保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三、寓环境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只有立足课堂,充分挖掘历史文本中的环保教育因子,利用历史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课堂教学具有机会多、号召力强等特点,因此,把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可以采取各种渗透模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