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经验交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经验交流 鲁卫医发【2013】7号 《山东省医疗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行动计划(2013-2015年)》 鲁卫医发【2013】8号 《山东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 鲁卫医发【2014】4号 《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意见》 鲁卫办医函【2014】60号 《2014年全省医政与医疗服务监管工作要点》 一、省卫计委高度重视医疗质控 医疗质控中心应挂靠在医疗机构; 2015年底省级质控中心不少于40个,市级质控中心不少于20个,县级质控中心不少于10个; 三甲综合医院可申请省级质控中心,三乙以上综合医院可申请市级质控中心,二乙以上综合医院可申请县级质控中心; 省级质控中心质控三级医疗机构,指导市级质控中心;市级质控中心质控二级医疗机构,指导县级质控中心;县级质控中心质控基层医疗机构。 * 医疗质控工作的重点: 1、完善诊疗规范标准体系。 2、加强质量控制与考核。 护、药、检、放、感染等专业辅助支撑质控中心要选取本专业3个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考核。 3、加强质控评价工作。 临床检验结果“一单通”项目和范围要进一步扩大,影像检查结果“一片通”和采供血机构、输血科(血库)、皮肤性病、病理、消毒供应等专业室间质评项目不低于5个,基本覆盖所有三级综合医院和相关专科医院。省级医疗质控中心出具的质评结论作为省内检查结果互认的依据。 4、加强信息化建设。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监督检查、监督指导和评估评价,应该优先选取相关专业质控中心专家,优先听取或采纳质控中心意见建议。 从2014年起,质控中心的质控结论应当作为当地医疗机构科室标准化建设(医院评审)、专业技术准入、临床重点专科评选、卫生专业评先树优的必备依据,具有“一票否决”权。 2014年医政与医疗服务工作要点 (八)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以病案首页为重点的医院日常运行监测机制和以质控中心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质量评价机制,定期公布辖区内医疗机构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 (十)加强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强化现有临床科室、临床专业标准和建设管理指南落实,重点完成ICU、急诊科、输血科、康复科等临床科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年底前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达标率达到85%以上。 (十五)提高临床质控水平。开展或扩大采供血机构、输血科(血库)、皮肤性病、病理、临床检验等专业的室间质评,加快推进质控规范化水平。 1、制定全省临床输血质量控制标准; 2、在全省开展输血科(血库)室间质评; 3、逐步建立健全医院之间合理用血评价制度; 4、推广节约用血新技术; 5、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输血质控网络; 6、逐步实行输血科从业人员上岗培训; 7、建立临床输血医师培训制度; 8、建立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配血培训基地; 9、建立标准化的技术操作规范; 10、推动医院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完善和统一; 11、实现输血管理信息化,通过病案首页对临床用血实行日常监控。 二、山东省输血质控中心发展规划 三、临床输血质量控制经验交流 输血质量控制目标 高学历人才的引进 临床医师(输血医师)的培养(参考药师) 检验技师的培养 法律法规的熟练应用 操作规程的熟练掌握 不同疾病的输血 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信息化系统的熟练使用 四、人员质控 冰箱温度的计量校准 离心机转速计量校准 加样器移液量计量校准 温湿度计的计量校准 不同仪器设备的比对 自动化设备的日、周、月、年保养 五、设备质控 试剂和设备的双重质控 试剂的选择和准入 试剂的保存环境 试剂应用浓度的控制 室内质控(精密性):自制和商品化质控品 室间质评(准确性):市、省、国家、国际 六、试剂质控 红细胞悬液的配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悬液浓度(%) 压实红细胞(滴) 盐水(滴) 2 1 2.0ml(40) 5 1 0.8ml(16) 10 1 0.4ml(8) 20 1 0.2ml(4) * 准确性和精密性 A. 准而精 B. 准不精 C.不准而精 D.不准不精 * 偏差(Bias)和精密度(Precision) 偏差 精密度 真值(靶值) 均值 测定值 冷链温度控制:血站运输、血液处置、冰箱保存、暂存、输注加温 温度监控系统的使用 辐照血液的保存 血浆解冻后保存 未出库血液二次发放 质量检查:上清、分层、细胞、外观、标签 供受双方血型复检、配血 血浆次侧配血 七、血液质控 患者信息唯一性(门诊和住院信息通用、急诊三无患者身份确定) 采集、流转、接收、储存、销毁有记录 不同标本的采集要求:数量、抗凝剂、时限 血型和交叉配血分别采集 八、标本质控 说明书推荐方法 操作规程推荐方法 专家共识推荐方法 掌握方法的局限性 持续的新技术开展:血栓弹力图技术、新生儿溶血病确诊、血小板抗体、采自体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