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复习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 中思想”是指人为。属于自然的东西本来就有,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三)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的成就
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四、韩非与法家
(一)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得到嬴政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二)基本主张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韩非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
1.历史地位及思想来源:
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法家和其它各家的思想。
2.军事思想及影响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他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①在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②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士人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③在文化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二)兴盛时段: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三)思想内容和特点
1.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的中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2.它强调“无为而不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四)作用影响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五)地位丧失
1.原因:(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新儒学思想的主要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1)主张思想统一,因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3)主张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进一步“三纲”“五常”。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发展的危机
(1)汉朝儒学获得“独尊”地位。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及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等赤裸裸的恐吓已不能控制人心;(2)汉代以后,王朝的短暂和分裂,人们饱受战争之苦,对儒学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信神拜佛,求道成仙;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形势的出现
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学对“三教合一”的回应
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崇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