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神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doc

发布:2018-01-28约2.5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精神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张凤芝 (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 163712) 【中图分类号】R47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243-02 【摘要】 目的 讨论精神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发病24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的同时做好心电监护。 【关键词】 精神病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一、概述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和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是严重类型的冠心病。 二、病因 1.冠状动脉血管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持续性血管痉挛,使管腔完全闭塞。 2.休克、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可使心输出量骤降,导致冠状动脉血液灌流量锐减;或由于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或血压剧升,使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量剧增,导致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3.其他 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上午冠状动脉张力高,机体应激反应又增加,用力大便时心脏负荷增加。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是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为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的疼痛。 2.全身症状 心肌梗死后24~48小时出现发热,伴有心动过速。 3.胃肠道症状 发病早期伴有恶心、呕吐、上腹疼痛和肠胀气,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是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 5.心源性休克 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大汗淋漓、脉搏细速、脉压减少、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迷。 6.心力衰竭 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烦躁等,重者出现急性肺水肿,随后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的表现。 四、护理 (一)一般护理 1.休息 发病24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患者应取半卧位,可使横膈下降,促进肺扩张,也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的负荷。 2.饮食 发作时应禁食,两日内宜进食流质饮食,之后改为软食,少量多餐,以低热量、低脂肪、低钠、少产气的食物为宜。 3.吸氧。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如便秘可用缓泻剂。避免吸烟或吸烟环境,吸烟是引起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的最大危险因素。 5.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二)药物治疗的护理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做好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避免猝死提供客观资料。 2.减轻疼痛 使用吗啡这类药物时,须注意神志变化、血压降低、有无呼吸抑制。 3.硝酸酯类药物的护理 (1)静脉滴注速度宜慢,尤其是开始滴注时,以免造成低血压,应根据血压和心率调整滴速。嘱咐患者不能擅自调节滴速。 (2)对舌下含服者,第一次用药剂量不宜过大,可先含半片,口服后宜平卧片刻,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预防低血压;指导患者将药片整片或轻轻嚼碎后置于舌下,在舌下稍稍保留一些唾液,唾液不可过少,也不可不断将含有硝酸甘油的唾液咽下。 (3)观察不良反应。 4.溶栓药??的护理 (1)不良反应的观察: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皮肤过敏及过敏性休克;低血压;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尿血、便血、咳血、颅内出血以及其他部位出血等。 (2)应密切观察和记录有无皮肤、黏膜、内脏的出血,有无药物的过敏反应。 (3)溶栓后3日内每日检查一次尿常规、大便潜血和出、凝血时间,溶栓次日复查血小板。 (三)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确实的病情、治疗和护理计划,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育患者在面临紧急或兴奋情况时,应控制情绪。当感到焦虑、高兴、愤怒、悲伤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情。 (四)对症护理 1.疼痛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遵医嘱给予解除疼痛的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严重者可选用吗啡等。 2.心源性休克应将患者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30deg;~40deg;,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