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李德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作业3-表单
“精彩绽放”——精品教案
省市县名称
巫山县
网络班级
初中语文国培班
任职学校
巫山县河梁初级中学
姓名
李德萍
作业要求
根据现代教学设计要素,按分层要求完成下一教学单元中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项,填写作业表单。
角色适应期教师:设计一份自己的教案;
经验积累期教师:设计一份自己的教案,并说明设计教案的思路;
专业成熟期教师:对一份教案从备课角度进行系统评价。
作业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主题思想。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清洁的曲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准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曲折巧妙的构思。
2.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线索教学法:抓住“金钱”的变化——“称呼”的变化——“亲情”的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梳理情节,自然地感悟主题。
活动式教学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结合小说的体裁特点和本
篇小说的内容,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小说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读,激趣入题
引用文中的语句:“……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导入课题的字词:那么于勒到底是谁?为什么全家人那么热切地期盼他回来呢?
寻读,梳理情节
1、教师:“于勒是我的叔叔,爸爸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小说中的原话。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小说,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要理清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小说中找出“我们”一家对于于勒的其他称呼,并说说你的体会。
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养成积累词汇和跳读提取信息的习惯。
字词积累
简要反馈自读后的感受,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2、教师: 同学们找出了许多对于勒的称呼,思考这些称呼语小说情节有着怎样的关系。(屏幕显示表格,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归纳:这些称呼代表了我们一家对于勒的不同态度,而这些称呼因于勒的地位(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再次观察表格,联系刚才的阅读,谈谈体会。
(学生谈体会,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归纳:变——地位变,称呼变,态度变了样,亲情变了味,一切因金钱而变)
品读,剖析人物
学生语文活动设计:探究“谁是最可怜的人?”
多媒体展示: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而众生就像一群布偶在台上尽兴地表演者。他们的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快乐与悲伤都展露无遗。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就如提线木偶,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被线段的“手”操纵着,那只手就是“钱”。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请选出“谁是最可怜的人”,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可怜”之处的。
学生精读小说进行小组间的合作,解决探究的问题。
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语句。
学生的解答可能出现文中每一个人物,说出相应的理由即可,也即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师小结:
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副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拓读,提升感悟
教师:课本中有幅插图,是“我”给于勒叔叔钱的情形,这是整篇小说中最温情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联系小说内容,给这幅画名个题目,并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老师点拨评价。
布置作业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