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pdf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摘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建设新
农村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城乡差距
不断扩大的现实。为了解决供给明显滞后需
求的问题,需要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创
新。
关键词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新农
村建设
农村社会的发展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
的基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关系着农民社
会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
定,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再次提出加大
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
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
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
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条
件改善,以及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农业产
业化与合作化、乡村工业化、村落集镇化或
社区化。
一、农村公共产品与新农村建设
萨缪尔森给公共物品或服务进行了定
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即每个人浪费
这种物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
或服务消费的减少。弗里德曼指出,公共产
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
得到它。斯蒂格列茨认为,公共产品是这样
一类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
导致成本的增长,而要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
分享却要花费巨大成本。可见,所谓公共产
品,也称为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具有共
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与私人物品或服
务相比较,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消费
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消费者,既不会
影响原来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也不
会影响消费质量,其边际成本为零;二是消
费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
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
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要,
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
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
服务。它包括有形的实物产品和无形的服务,
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基
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
领域。一般而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是公共财政,同时包括农业自身积累与其他
社会资源。
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
水平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不平等。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
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进
一步增强农业科技的能力和农业基础设施
的保障能力,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
质条件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并最终实
现农村现代化。
因此,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新农
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财
富积累。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为农民增
收创造条件;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
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能把农民从自
我供给状态中解脱出来,大大减少农民负担,
使农民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高自身收入上
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间接地提高农
民收入;可以促进农民财富积累;同时,也
有利于为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创造条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经
济增长。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滞后,
社区环境及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既严重制
约农户消费需求增长由低级向高级升级,又
影响农村居民综合生活质量提高。对农村公
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农民
负担,减少农民消费障碍,降低农民消费成
本,提高农民边际消费倾向,刺激农村消费,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供诸如农村道
路、农村电网、农村有线电视网、农田水利
设施、农村洁净饮水设施、农村基本医疗、
基础教育等公共产品所产生的收入效应、消
费效应和就业效应,对刺激农村消费、扩大
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3、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
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条件的改善可降低生
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和
决策成本在内的农业经营成本,从而提高农
业效率;也还可以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经
济风险,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能促进农
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
市场化和可持续的发展,可间接或直接地促
进社会分工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
会的劳动生产率;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是建立统一市场的前提和基础。
4、有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
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