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pdf

发布:2024-08-14约9.63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摘要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建设新

农村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城乡差距

不断扩大的现实。为了解决供给明显滞后需

求的问题,需要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创

新。

关键词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新农

村建设

农村社会的发展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

的基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关系着农民社

会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

定,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再次提出加大

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

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

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

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条

件改善,以及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农业产

业化与合作化、乡村工业化、村落集镇化或

社区化。

一、农村公共产品与新农村建设

萨缪尔森给公共物品或服务进行了定

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即每个人浪费

这种物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

或服务消费的减少。弗里德曼指出,公共产

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

得到它。斯蒂格列茨认为,公共产品是这样

一类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

导致成本的增长,而要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

分享却要花费巨大成本。可见,所谓公共产

品,也称为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具有共

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与私人物品或服

务相比较,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消费

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消费者,既不会

影响原来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也不

会影响消费质量,其边际成本为零;二是消

费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

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

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要,

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

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

服务。它包括有形的实物产品和无形的服务,

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基

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

领域。一般而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是公共财政,同时包括农业自身积累与其他

社会资源。

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

水平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不平等。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

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进

一步增强农业科技的能力和农业基础设施

的保障能力,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

质条件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并最终实

现农村现代化。

因此,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新农

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财

富积累。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为农民增

收创造条件;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

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能把农民从自

我供给状态中解脱出来,大大减少农民负担,

使农民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高自身收入上

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间接地提高农

民收入;可以促进农民财富积累;同时,也

有利于为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创造条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经

济增长。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滞后,

社区环境及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既严重制

约农户消费需求增长由低级向高级升级,又

影响农村居民综合生活质量提高。对农村公

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农民

负担,减少农民消费障碍,降低农民消费成

本,提高农民边际消费倾向,刺激农村消费,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供诸如农村道

路、农村电网、农村有线电视网、农田水利

设施、农村洁净饮水设施、农村基本医疗、

基础教育等公共产品所产生的收入效应、消

费效应和就业效应,对刺激农村消费、扩大

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3、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

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条件的改善可降低生

产成本、运输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成本和

决策成本在内的农业经营成本,从而提高农

业效率;也还可以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经

济风险,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能促进农

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

市场化和可持续的发展,可间接或直接地促

进社会分工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

会的劳动生产率;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是建立统一市场的前提和基础。

4、有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