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ocx
2
DBXX/XXXXX—XXXX
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原则、措施及推荐使用的药剂。本文件适用于水稻生产区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绿色防控
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
4主要病虫草害种类
主要病害: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水稻恶苗病、水稻干尖线虫病等,见附录A表A.1;主要害虫:二化螟、稻飞虱、稻水象甲等,见附录A表A.2;主要草害:水田稗、野慈姑、雨久花、异型莎草、三棱水葱等,见附录A表A.3。
5绿色防控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科学安全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实现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环保的绿色防控目标。化学农药使用应遵守GB/T8321、NY/T1276的规定。
3
DBXX/XXXXX—XXXX
6绿色防控技术
6.1农业防治
6.1.1水稻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强且适合当地种植的审定水稻品种,注意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和携带不同抗性基因品种的定期轮换种植,避免长期单一化种植携带同一抗性基因的品种,以持续发挥品种抗性的作用。品种选择应符合GB4404.1的规定。
6.1.2清除菌源
在水稻移栽前的泡田期,用菌核收集网等工具打捞田角及田边漂浮在水面的浪渣和菌核,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处理,减少初侵染源。
6.1.3压低虫源基数
水稻插秧或直播整地前,清理田间稻草、稻茬及杂草,降低二化螟越冬幼虫基数。
6.1.4加强肥水管理
6.1.4.1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情况,科学施用氮肥、磷肥、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中微量元素肥。肥料施用应
符合NY/T496的规定。
6.1.4.2科学管水
合理排灌,避免长期深灌及高湿环境,分蘖末期至拔节期适当晒田,促进根系纵深生长,提高水稻
综合抗性。灌溉用水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6.2物理防治
利用二化螟的趋光性,选用波长360nm~480nm的杀虫灯对二化螟成虫进行诱杀。杀虫灯设置,高度为距离地面1.5m~2.0m,每2.66hm2~3.33hm2放置1个,连片设置;开灯时间,从当地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开始,到9月末结束。应定期检查和清理杀虫灯所诱害虫。
6.3生物防治
6.3.1释放赤眼蜂
在二化螟卵始见期,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每次667m2释放12000头(松毛虫赤眼蜂8000头、
4
DBXX/XXXXX—XXXX螟黄赤眼蜂3000头、稻螟赤眼蜂1000头),每代连续放蜂2次,每次间隔5d~7d。
6.3.2性诱剂诱杀
采用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成虫进行诱杀,降低成虫交配繁殖数量,减轻下一代发生危害。诱捕器设置,时间从当地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开始,到9月末结束;高度为距离地面1.3m~1.6m,每667m2放置1个,内置1个诱芯,每1个月更换1次。应定期检查和清理诱捕器中害虫量。
6.4化学防治
6.4.1水稻恶苗病和水稻干尖线虫病
结合浸种催芽,进行药剂浸种。防治水稻恶苗病,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等。防治水稻恶苗病和水稻干尖线虫病,药剂可选用氰烯·杀螟丹、咪鲜·杀螟丹等。
6.4.2稻瘟病
穗颈瘟,在水稻破口期进行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肟菌·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春雷霉素、稻瘟酰胺等。根据穗颈瘟发生情况,第一次施药后10d~14d或水稻齐穗期,可再施药1次。齐穗期施药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应避免在水稻花期施药。
叶瘟,在病叶率达3%~5%时进行施药防治,药剂选用可参考穗颈瘟防治。
6.4.3水稻纹枯病
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或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15%时进行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冈霉素、井冈·蜡芽菌、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等,兑水全株均匀喷雾,重点喷稻株中下部。根据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第一次施药后10d左右,可再施药一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