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卫星数字视频广播信号传输的主要因素.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1 页 共 6 页
影响卫星数字视频广播信号传输的主要因素
作者:陈耀荣(广东)
摘 要:本文对包括自然现象的影响、卫星信号间的干扰、上行传输系统及下行接受系
统的不完善等因素,造成卫星数字视频广播(DVB-S)信号传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
提出了响应对策。
关键词:卫星数字视频广播 传输质量标 影响因素
卫星数字电视具有覆盖范围大、传送质量高、节约了卫星资源优点,提高了广播电视的
人口覆盖率,有力地推动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虽然卫星数字视频广播具有很多优点,但
是其信号的传输也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所造成的影响等。以下对影响卫星数字视频广播
(DVB-S)信号传输的主要因素分别予以介绍。
一、自然现象的影响
卫星数字视频广播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通信系统,其传输链路很易受外部自然条件的影
响,比如降雨、降雪、日凌、电离层闪烁、太阳磁暴等。
1、降雨的影响
当电波穿过降雨的区域时,雨滴会对电波产生吸收和散射,造成衰减,简称雨衰。雨衰
的大小取决于雨滴的直径和电磁波的波长,电磁波的波长和雨滴直径越接近衰减越大。实测
结果表明雨滴的半径约在0.025~0.3cm 之间,在Ku 波段内,电波的波长在2.5cm 左右,因
此在Ku 波段雨衰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在C 波段,因波长在7.5cm 左右,波长大于雨滴的
半径,故雨衰比较小。降雨不仅会衰减电磁波,还会引起噪声温度的增加和去极化的发生,
影响到接收信号的载噪比及导致正交极化信号的相互干扰加大。
云雾引起的衰减比降雨衰减小得多,但对接收Ku 频段信号的小口径的接收站来说,这
也许已经超过或介于其接收设备余量了。
2 、降雪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除非是暴雪,降雪对Ku 及其以下频段的卫星信号不会产生明显的衰减(馈
源上的积雪不要太厚),但在化雪过程,对于C 波段及Ku 波段的卫星传输来说,影响都是
非常显著的。在化雪过程中,天线馈源及主反射面凹凸不平的积雪对电磁波产生强弱不同的
散射和吸收,严重地破坏了卫星天线口面场分布函数的均匀性,大大降低了天线的增益,同
时也增大了天线的噪声温度,上行链路的EIRP 值或接收系统的G/T 值均会因此而大大减小,
影响了卫星信号的传输质量。由于自然化雪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对天线的增益影响显著,因
此无论是上行站还是下行站,均须对此采取积极预防和克服措施。
3、日凌现象的影响
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卫星地球站所在地的每天中午时分,卫星将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
的直线上。这时卫星地球站天线在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对准太阳(如图一所示),使太阳产生
的强大的电磁波直接投射在地球站天线上。由于太阳产生的电磁波频谱很宽,因此,对地球
站来说,该电磁波是一个巨大的噪声源,会对其所接受的卫星信号造成干扰从而使接收链路
严重恶化甚至中断,这种现象即称为卫星通信的“日凌现象”。
第 2 页 共 6 页
日凌每天持续时间的长短由地球站接收天线的口径决定,接收天线的口径越大,日凌持
续的时间就比较短;反之,天线的口径越小,持续的时间越长。日凌对接收信噪比的影响程
度取决于太阳噪声的大小、频带宽度及工作频率的高低。太阳活动高峰期日凌干扰最严重;
工作频带越宽收到的噪声越多,干扰也相对严重;工作频率越高,噪声强度也越大,例如:
Ku 频段的卫星信号受日凌干扰程度比C 波段严重。在日凌时刻,太阳光能的加温还使前馈
天线的高频头外壳温度升高,必要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保护。
4 、电离层闪烁现象的影响
当电波穿越电离层时,由于电离层结构的不均匀性和随机时变性,造成信号的振幅、相
位、到达角等特性短周期的变化,形成电离层闪烁。电离层闪烁与工作频率、地理位置和太
阳活动情况有关。通常,电离层闪烁最严重时发生在春分前后,较为严重在秋分前后。电离
层闪烁现象通常持续30 分钟到数小时,发生的时间通常在日落后(18:00)至深夜(24:00)结束。
虽然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3GHz 频率以下,但在4GHz 也有明显的影响。据ITU 统计,在
4GHz ,电离层闪烁可能造成超过10dB 的峰峰值变化。
地球上有两个电离层闪烁较为严重的区域:磁赤道 20 度内和高纬度区。我国长江以南
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均属于电离层活动高峰区(见图二) ,电离层闪烁现象在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