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方县坪子煤矿防突项目设计方案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井概况
一、交通位置情况
大方县百纳乡坪子煤矿位于大方县的北东,行政区划属大方县龙百纳乡龙竹村管辖,矿区直距大方县城约25公里,矿井距贵毕高等级公路40km,距扎佐火车站168km,有大(方)—金(沙)公路,即326国道线从矿区旁通过,矿井距大方电厂约46km,对外交通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
图1-1 大方县坪子煤矿交通位置图
二、井田开发情况
矿井位于百纳乡龙竹村境内,矿区直距大方县城约25公里,。该矿开拓系统完善,采用斜井开拓,共有3个井筒,矿区内可采煤层为M60煤层,厚度1.30~1.80米,一般厚1.50米左右,煤层平均倾角28°。
本矿为新建矿井,矿区范围内没有矿井进行过规模化开采,只有小窑在煤层露头一带进行巷采,采深较浅。根据矿井详查地质报告资料得知小窑开采破坏均在风氧化带内。
三、水源及电源
1)水源
经现场实地调查了解,矿井供水水源可由两部分组成。地面生产、生活及消防水源为矿井附近的溪沟水,水质、水量能满足矿井用水要求。井下生产、消防水源为处理后的矿井井下排水。利用改造后作为系统的利用改造后作为系统的作为系统的倾角倾角倾角倾角倾角ZMS-1.2型)打眼,放炮落煤,人工攉矿,刮板机运输运输(下口40m这一段实际倾角为20°),工作面配备1台SGB-420/40T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工作面运输巷配备3台SGB-620/40T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和1台DTL-65/10/40皮带机。采煤工作面采用DW18-30/100(1800~1035,伸缩量765mm)JA-1000绞接顶梁支护顶板,工作面安设运输机,采用“四、五”排 控顶。全部跨落法管理采空区。
直接顶不稳定时,投产后视顶板情况,可加强顶板支护,老顶坚硬难冒时可采取强制放顶措施,若底板吸水后膨胀时,支护时可在支柱底部加垫板,防止支护插入底板。
八、支护形式
工作面设计采用炮采工艺。煤电钻(ZMS-1.2型)打眼,放炮落煤,人工攉矿,刮板机运输运输(下口40m这一段实际倾角为20°),工作面配备1台SGB-420/40T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工作面运输巷配备3台SGB-620/40T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和1台DTL-65/10/40皮带机。
(1)本矿采煤工作面采用DW18-30/100(1800~1035,伸缩量765mm)JA-1000绞接顶梁支护顶板,工作面安设运输机,采用“四、五”排 控顶。两道选用DW22-350/100D型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配HDJA—1200型金属铰接顶梁作超前加强支护。
(2)掘进工作面:巷道掘进采用钻爆法施工,配备二个掘进头。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层
矿区及邻近区域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及第四系。由老至新为: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出露于东南部矿界外,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细晶灰岩,含蜓类动物化石,厚度100m。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出露于矿区东部及其矿界边缘,系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的含煤建造。根据岩性不同分为三段:
第一段(P3l1):由浅灰至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夹粉砂岩、灰岩、钙质粉砂岩、粘土岩、煤层及煤线组成,底部为硫铁矿粘土岩,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4层(M60、M70、M73、M80)其中M60、M80(高硫)为稳定可采煤层。
第二段(P3l2):由浅灰、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粘土岩夹菱铁岩、灰岩、砂质灰岩、炭质泥岩、煤层及煤线组成,含M54、M57两层局部可采煤层。含蕨类植物化石。
第三段(P3l3):由灰至深灰色薄-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粘土岩夹菱铁岩、泥灰岩、煤层及煤线组成,含M18、M51两层局部可采煤层。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为灰色中厚层细晶灰岩,含燧石团块及燧石条带,含腕足动物化石,厚7-10m。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 y)
出露于矿区东部,根据岩性组合分为沙堡湾、玉龙山、九级滩三段,分述如下:
沙堡湾段(T1 y1):为灰色中厚层状泥灰岩,夹粉砂岩、泥灰岩、粉砂质泥岩。厚4~7m。
玉龙山段(T1 y2):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隐晶灰岩,下部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夹泥质条带,含瓣鳃类动物化石,厚200~210m。
九级滩段(T1 y3):为紫色、紫灰、黄灰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砂岩、泥岩、泥质灰岩,含双壳类动物化石。厚度大于200m。
5、第四系(Q)
为黄、浅黄、褐、红褐色粘土、碎石土,厚0~5m。
二、含煤地层
龙潭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出露于矿区东部及其矿界边缘,系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的含煤建造。根据岩性不同分为三段:
第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