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之辨的中期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之辨的中期报告
本文针对克拉申和Marsella (2015) 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进行中期报告。该假说认为,个体在接收信息时,会通过情感过滤器过滤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反应。具体而言,来自与自己情感相似的人或组织的信息会被更容易接受和认同,而来自与自己情感不相似的人或组织的信息则会被更加警惕和排斥。
在本文的前期报告中,我们对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了情感过滤假说的相关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证结果。同时,我们也指出了该假说存在的一些理论和实证不足之处。因为该假说忽略了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对情感过滤的影响,并且也缺乏提供有效的解释机制。
在本文的中期报告中,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情感过滤假说的理论和实证问题。
首先,在理论方面,我们将考察情感过滤假说与弱联系理论(Weak Ties Theory)的关系。弱联系理论认为,处于互相接触较少的人和组织之间的“弱联系”比互相接触较多的“强联系”更有可能促成信息和资源的跨越式交流。在情感过滤假说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感相近但接触较少的信息渠道获得更高认可率的现象?这一解释是否符合情感过滤假说的基本逻辑?
其次,在实证方面,我们将着重分析情感过滤的测量问题。当前实证研究多采用情感词典的方法对情感过滤进行测量。然而情感词典存在被动测量的问题,即无法准确反映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解读和反应。因此,我们将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标注的情感过滤测量方法,希望能提高该假说的实证可靠性。
最后,在解释机制方面,我们将提出文化认同和认知开放度作为潜在的情感过滤效应因素,探究其与情感过滤的关系。文化认同方面,我们将认为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同;认知开放度方面,我们将认为具有更广泛视野和认知灵活度的个体更容易接受和调节情感反应。
综上,本文的中期报告将从理论、实证和解释机制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情感过滤假说的相关问题,希望能为该假说的完善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