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1
第三编 清前期至清中叶文学
概 论
第一章 清前期诗文词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诗文和词的创作情况,以及各个诗文流派的创作主张。
教学时数 2 学时。
?一、概说
三、钱谦益、吴伟业和王士祯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被称为“江左三大家”,都是降清明臣。诗歌宗唐,反对剽窃与拟古的萎靡诗风。他们上扫明代前后七子颓风,下启有清一代诗歌风气。
吴伟业的生平。
吴诗的特点:广泛反映明末清初史实;辞藻优美,音调和畅铿锵,尤长于七言歌行,号“梅村体”。
王士祯的生平。
“神韵说”理论源于严羽。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最高境界。创作实践则流连风景,咏怀古迹,词藻典雅,音律和谐。
从顾炎武到王士祯,清初诗坛由强烈的家国兴亡的感愤向朦胧的唯美诗风转变。
四、清前期的词派和词人
清初词人辈出,“驾元明上”。中兴肇端于陈子龙,而尤以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代表朱彝尊成就高,影响大。
陈维崧的生平与阳羡派。
陈词有苏辛之长而自成一家,气势雄浑、笔力遒健。词作不仅题材广泛,且“填词之富、古今无两”。然间或雄爽有余,沉厚不足。
朱彝尊的生平与浙西词派。
朱词以姜夔、张炎为宗,绮旎风雅,精工隽永,然多记琐事,多宴游应酬之作。
纳兰性德的生平。其词作近于李煜,流丽自然,描写边塞生活的小令和悼亡之词沉挚清婉,尤为世所称道。
阅读篇目:
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一、其二,《精卫》。侯方域《李姬传》。钱谦益《后秋兴》。吴伟业《过淮阴有感》其二、《圆圆曲》。王士祯《秦淮杂诗十四首》其八、《秋柳》、《真州绝句》其四。陈维崧《醉落魄》(咏鹰)。朱彝尊《解佩令》(十年磨剑)、《桂殿秋》(思往事)。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长相思》(山一程)。
思考题:
1 、简述清初的诗文概况。
2 、简述清初词的发展过程。
?
第二章 清前期戏剧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戏曲的创作情况,以及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教学时数 2 学时。
?一、概说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反映到戏曲创作中,“重戒来世”、“惩创人心”,成为戏剧创作的主调,出现了《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而苏州派戏剧家集团和李渔的创作成为其前奏。
二、李玉和苏州派戏剧家
苏州派戏剧家是明末清初承前启后的剧作家群。活动年代基本在明末到康熙二十年前后。活动地域在苏州附近。他们大都是出身低微的职业性或半职业性戏剧家。其作品大都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创作风格近于写实而少浪漫色彩,剧作与舞台演出实践相联系。
李玉的生平。
李玉明末作品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最为有名,简称“一人永占”;清初作品《万里圆》、《千钟禄》、《清忠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超过早期作品。
李玉戏剧作品的特点:剧作面向生活,喜取材于史实或近代时事,而与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传奇迥异其趣;风格与体裁多样化,既能写悲剧,又善写喜剧。戏剧语言和关目排场都能依据作品内容赋予不同风格。剧本很少案头之作。
与李玉同派作家有朱佐朝、朱素臣、毕万后、叶雉斐、张大复。
三、《清忠谱》
《清忠谱》是李玉、朱素臣、毕万后和叶雉斐的共同创作。作品描写了明末东林党人和苏州市民反对阉党的斗争,把市民的政治斗争搬上舞台,这是《清忠谱》的一大创造。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塑造了周顺昌这一东林党人的鲜明性格。在舞台上真实再现了群众的浩大斗争场面,展现了不同阶层人民的不同性格。主题突出,线索关目简洁洗炼。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事俱按实”的时事历史剧,对后来的《桃花扇》产生了影响。
朱素臣与《十五贯》。
四、尤侗及其他戏剧家
尤侗的生平。
他的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瑟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郁勃不平,充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尤侗剧作雄奇壮丽,气势纵横,而音律或乖,不宜演唱。
吴伟业作有《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皆“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曲折反映了当时亡国士大夫的悲观绝望心情。
五、李渔及其戏曲理论
李渔的生平和创作。
其戏曲理论存在于《闲情偶寄》中,分为词曲、演习两部分,系统总结了明中叶以来传奇作家填词和表演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李渔的戏曲创作有《笠翁十种曲》。具有强调舞台效果和娱乐性的特点。
阅读篇目:
李玉《一捧雪》。朱素臣《十五贯》。《清忠谱》(闹诏、毁词)。李渔《闲情偶寄》之“词曲部”。
思考题:
1 、简述苏州派戏剧的创作情况。
2 、简述李玉戏曲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3 、简述李渔戏曲创作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三章 洪昇和《长生殿》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 3 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