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四生产者行为理论.ppt

发布:2017-06-10约1.27万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生产决策分析) 比亚迪人力与资本的匹配 由于人天生的多样性,完全使用机器设备的生产线与完全使用人力资源的生产线相比,生产出的产品更具有品质的优势和一致性;但从成本上考虑,由于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丰富的低价劳动力资源,完全使用人力资源的生产线较完全使用机器设备的生产线往往又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那么在一个企业中,人力和机器设备这两种资源的合理匹配点在哪里呢? 比亚迪人力与资本的匹配 和我国大多的初创企业一样,比亚迪一开始采用手工为主的生产模式来对抗生产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日本竞争企业。没钱没设备,只好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若干人工完成的工序,以尽可能地替代机器。没想到,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表面上看,这种落后的生产线毫无优势可言,但现在看来打败日系企业最大的法宝就是这种手工作业的模式。原来,二次充电电池生产线有其独特之处:自动化程度越高,初次投入的成本越大,更新换代的成本也越大;而手工作业的模式具备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比亚迪人力与资本的匹配 日本企业一条电池自动生产线的投入超过千万元,而比亚迪自创的以人力为主的生产线,则具备投入小、灵活性强的优势。当一个新的产品推出的时候,原有的生产线只需做关键环节的局部调整,再对员工做相应的技术培训就可以了。日系厂商的全自动生产线,每一条只能针对一种产品,如果要推出新品,则必须投建新的生产线。在电池市场产品更新换代日渐频繁的今天,比亚迪在生产方面的成本优势明显。 第一节 生产理论 生产:投入?产出 企业把其可以支配的资源(生产要素)转变为物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各种投入要素组合所能产生的最大产量。 一般表达式: 第一节 生产理论 为了方便研究,假定企业仅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来生产一种产品,其表达式为Q=f(L、K)。 常用的生产函数形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第一节 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函数:短期和长期 短期:生产过程中至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时期。 固定要素-不能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可变要素-可以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长期:生产过程中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 都是可变要素,没有固定要素 第一节 生产理论 本章的核心:研究投入产出关系 要素收益率问题?每种要素独立变化时 规模收益问题?所有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化时 第二节 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优利用 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只有一种要素(例如劳动力)的投入量是可变的,其生产函数一般表达式为:Q = f(L,?K) =f(L) 。 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 总产量:一定生产要素(如劳动量L)的投入所生产的全部产量。 TPL=Q=f(L) 平均产量:每一个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平均所产生的产量。APL=TP/L 边际产量:在一定要素的投入量水平上,再增加一个单位投入量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MPL=?TP/?L 如果TP为连续函数, MPL =(TP)’ 第二节 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优利用 产出弹性EL:衡量产量对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可变要素劳动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与产出弹性 第二节 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优利用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对比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如果生产技术不变,持续地增加生产要素中某个要素的投入量而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保持不变时,开始阶段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会不断增加,但当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原因分析 投入量之间存在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 第二节 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优利用 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的关系 TP、AP和MP都先后经由递增到递减的过程 TP与MP MP= ?TP/?L= ?Q/?L ? L取某值的MP: TP曲线上该点(切线)的斜率 基本判断: MP0?TP曲线呈上升趋势,增加L能增产; MP=0?TP=maxTP; MP0?TP曲线呈下降趋势,增加L反而减产。 第二节 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优利用 TP与AP AP=TP/L =Q/L?L取某值的AP:TP曲线上该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MP与AP MPAP?增加L时,AP上升 MP=AP?AP=maxAP MPAP?增加L时,AP反而下降 第二节 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优利用 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EL1): 平均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0EL1):平均产量递减且边际产量大于零的阶段; 第三阶段(EL0): 边际产量小于零的阶段 第二节 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优利用 算一算: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资本与劳动这两种投入要素,其中资本的数量固定,劳动的数量可变。假设该企业的短期生产函数为:Q=-0.1L3+2.4L2+24L(其中Q为每星期的产量,L为每星期雇佣的人数。 试确定生产的三个阶段所对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