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园林论文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构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初探.doc

发布:2018-07-28约4.1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和启示 我国传统古典造园艺术具有迷人的魅力, 不管是苏州的HYPERLINK /view/7861.htm \t _blank沧浪亭、HYPERLINK /view/56481.htm \t _blank狮子林、HYPERLINK /view/4131.htm \t _blank拙政园、HYPERLINK /view/23789.htm \t _blank留园, 还是北京的颐和园、北海的静心斋, 总是吸引着中内外广大游客, 更是在建筑师的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其杰出的造园手法更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而古典园林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空间问题的造园手法能否为从事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呢?能否在现代建筑设计构思中加以运用呢?能否让其发扬光大, 建出一批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建筑呢? 沧浪亭(上)和苏州博物馆(下)的对比 1.“空间体验”的一致性, 使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具有了可能性。 中国古典园林中被赋予的各种“诗情画意”在现代建筑中则是“空间体验”、“空间感受”的代名词。因而, 可以这么说, 古典园林和现代建筑的初衷都是一样———给人以除建筑之外的感受和体验, 它们是一致的。实与虚、高低错落、看与被看、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蜿蜒曲折与空间的对比等八种重要的空间表现主题,是值得当代建筑设计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在这几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 虽然有起伏和曲折, 但总体而言还是由粗陋发展到精巧, 由不成熟趋向于成熟。与其它类型建筑比较而言, 园林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1.1抒发情趣。园林建筑从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不解之缘,并在诗人、画家的苦心经营下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诗情画意”等对园林意境的描绘, 都说明园林建筑凝聚了诗和画,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2构图原则。园林建筑强调有法而无定时, 即不为任何清规戒律所羁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一般建筑所特有的那种明晰性和条理性在园林建筑中很少看见和体现。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可赋予建筑以无限的变化。 拙政园平面图 1.3融于自然环境。西方的空间美学是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其空间的特性是外向的;而东方的空间配置传统则常以庭园为中心,用建筑包围庭园,空间的特性是内向的。而在东方许多其他类型的建筑总是高墙大院, 与外界大自然俨然分割,“背”向大自然, 再在庭院中种植花木,制造有限的景观。而园林建筑则不然, 虽然院墙、篱笆、也是其围合手段, 但它总是通过借景等手段将外界远处景观纳入其视野之内。通过共享空间(如庭院)与过渡空间(如廊道)的设计手法,巧妙的将建筑各个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连结成一个整体空间。因而,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与自然是亲和的, 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境界。 留园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在一起,让人在其中有非凡的视觉享受 2.运用安藤忠雄与古典园林实例对比分析,给予现代建筑师学习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现代建筑提供榜样。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隋唐之际,日本在推古女皇二十年( 公元613 年) 苏我马子从朝鲜学到中国造园法, 而在日本建成第一所庭院, 因而, 同为东方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在安藤设计作品中有意或无意的多次出现或运用。 日本园林 拙政园 2.1 看与被看 中国古典园林之中的建筑或景一般应同时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被看;二是看。建筑和小品的位置关系似乎无规律可循, 其实体现的是一种严格的视觉关系制约。以拙政园扇面庭为例看看这种制约关系(图3)。安藤在设计森林博物馆时, 就有一种理念———体现环境、自然, 让人感受在大自然中观察, 在大自然中体验。同时该建筑位于横藏山脉, 处于山林之中, 建筑自身已成为一景,当人们乘车自盘山公路行进时, 就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了建筑。同时这也许也是雅典卫城设计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异曲同工之妙吧? 在进入建筑之时, 人们又从建筑的位置把周围美景尽收眼底。 2.2 藏与露 中国园林中与藏与露相联系的是引导与暗示。某些藏的很深的景, 如果没有引导便无从接近, 这样的景或者可望而不可及, 或者根本不能被发现。至于露, 其本身就有暗示作用。中国园林借助与窗洞、长廊来完成引导作用, 如南京瞻园。安藤在森林博物馆的设计中把他的建筑藏在一堵素混凝土墙后面, 为了引导参观者, 在这墙上, 他开了一个较大的口———“洞”, 同时长长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