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docx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从“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全面部署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生产力水平加快提升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时代要求。
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呢?《决定》给出了总的方向:“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关于未来产业,《决定》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
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认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在技术、应用场景和成功实现产业化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加快构建与未来产业成长相适应的创新生态系统,呵护未来产业从投入到增长全过程的有效运转。一是通过政府顶层规划和政策推动,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资金支持。二是构建多主体协同研发机制,实现未来产业核心技术的快速攻关。三是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完善金融对产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支持。
关于传统产业,《决定》提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是落后生产力。传统产业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80%,其转型升级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态,而非简单的业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产业发展,既要追“新”也要提“旧”,使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科技赋能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良性互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映射,从中国A股的市值结构来看,对比其他成熟市场,传统经济仍然是A股市场主导,新质生产力的市值占比仍然偏弱。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将孕育着更大的机会。
《决定》提出,“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当前估值整体偏低,且盈利的相对优势提升。在新质生产力产业政策的持续落地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深化将重塑科技股票估值体系,其中科技蓝筹股将更为受益。
国泰君安证券建议,可以从三方面寻找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机会。其一,成熟新兴战略产业向技术驱动发展模式转变,聚焦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持续提升全球竞争力,比如电子、通信、船舶军工等。其二,未来产业的商品化与新兴产业的商业化过程中蕴含的丰富主题投资机会,如低空经济、商业航天、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其三,传统领域存量更新改造与增效节能,尤其是央国企设备更新改造,比如机械设备、商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