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勃利县吉兴河水库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台河市勃利县吉兴河水库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
第一章 概 述
1.1 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项目名称: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2.
3.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
8.
9.地形图.1.4 报告研究内容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范围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额定以及建设单位对本项目的设想,着重对项目的背景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的考察;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方案进行论证;项目周围环境及周围环境对项目的影响分析;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及进度进行安排;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
第二章 建设条件与项目选址
2.1 项目区自然与社会环境
2.1.1 区位概况
吉兴河水库位于黑龙江勃利县城西北25公里处的吉兴河上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养鱼、旅游等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省重点中型水库。始建1958年,1965年投入运营,总库容量为15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44万平方米。水资源丰富,森林植被完好。林地面积2万亩,可灌溉面积2.6万亩。吉兴河发源于完达山余脉佛爷岭北麓,流向由南向北,河谷狭长,伍柒峰为风景区第一高峰,海拔798米。吉兴河水库依山傍水,绿树松涛,风景如画。这里夏季山清水秀,百鸟争鸣,群芳吐艳;冬季银装素裹,苍松叠翠,天然景观,美不胜收。
2.1.2 历史沿革
吉兴河水库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库址。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开拓团”选中这里,1944年动工修筑水库,开凿了2米长的隧洞后,于1945年随着日伪的垮台而停建。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勃利县曾组织大四站、吉兴、倭肯、民主等4个乡进行修筑,搞了土坝部分清基后,因没有勘测设计而停工。1958年在大搞水利运动中,由省水利厅设计,勃利县政府组织大四站、吉兴、倭肯、民主等4个受益公社施工。1959年3月土坝合龙,6月输水隧洞完工,但轴线弯曲,衬砌质量不好。1960年溢洪道完工,但过水能力仅56立方米/秒,未达到设计标准。1961年11月,土坝修筑15.5米时下马停建。
1963年5月,吉兴河水库再次上马续建。由合江地区水利局设计,勃利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施工。续建工程设计标准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三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流量433立方米/秒,以后按新标准为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流量480立方米/秒。续建工程包括:(1)土坝加高到20.7米。(2)溢洪道改建,原建五级跌水溢洪道除保留进口段外,全部拆除,重新修建。(3)输水隧洞加固补强,对1958年施工时采取突击办法造成的隧洞多弯,衬砌质量问题,采取灌浆和喷浆办法进行了加固补强。续建工程于1965年12月竣工,完成土石方48.7立方米,混凝土方0.5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294.7万元。竣工后,1966年对迎水坡滑坡进行了处理。1976年对迎水坡的块石护坡重新进行护砌;对坝后排水体重新翻修。1979年对输水洞塔身进行了补强。
2.1.3 自然概况
吉兴河水库位于勃利县西北部大四站乡境内,倭肯河支流吉兴河上游,以此河命名“吉兴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6平方公里,总库容1500万立方米,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养鱼的综合利用水库。
枢纽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和输水洞。(1)大坝为均质土坝,全长240米,平均坝高20.7米,最大坝高21米,坝顶宽5米。迎水坡为块石护坡,马道以上坡比为1:3,马道以下1:4—1:5;背水坡为碎石护坡,坡比为1:2.5—1:4。土坝安装2排测压管,每排7个孔。(2)溢洪道位于土坝右端,为开敞式,长279米。由进口、陡坡、溢流堰、第一级跌水、第二级跌水、第三级跌水、护坦、海漫及泄洪渠等9段组成。溢流堰为实用堰,宽10米,海漫段宽25米,最大跌深11米,第三级跌水至护坦段为浆砌块石砌筑,海漫段为干砌石护砌,最大溢流量240立方米/秒。(3)输水洞位于土坝左侧,为无压马蹄形隧洞,洞长166.4米,断面2×2米。取水塔高19.8米,设上中下3孔闸门(卷扬式升降平板钢闸门),最大泄水能力27.8立方米/秒,遇特大洪水时,可帮助溢洪道调洪。
2.1.4 开发建设
多年来,水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水库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吉兴河水库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并于1994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已建成临崖而立的吉兴阁,踏波飞跨的卧洪渠,依山而立的翠屏轩,溅珠听涛的耸壁涵,飞舞的九龙壁,巍巍的致富闸,花香四溢的天香苑,消风琴韵的碧清廊,巍峨雄壮、气势磅礴的极灵寺,虎啸长春,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有惊无险的无鬼惊魂宫,凤凰台等十几处景点。吉兴河水库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近年来,国内名流、海外友人和周边市县游人纷至沓来,年均接待游客十万人次。
2.1.5 水库效益
水库建成后,1981年8月1—3日流域内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