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新出土的铜鼎铜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D:\1989\File\Kgq89216.htm 页码,1/2
考古与文物 1989年第2期
扶风新出土的铜鼎铜戈
1982年3月,扶风县城关镇天河寺村村民在村南断崖上挖土时,发现一古墓葬,出土
饕餮纹铜鼎一件,残戈四件。墓葬当时被破坏,尺寸大小不明。墓地周围发现有大量灰土
层和仰韶、龙山至西周时期的陶片及西周时期的房屋遗迹,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凤
山遗址范围。从采集到的陶片可以辨认器形的有仰韶时期的彩陶钵、尖底瓶,西周时期的
鬲、罐、豆和三足器等,以饰细绳纹、附加堆纹、篮纹和几何形图案居多。现将墓葬出土
的铜鼎、铜戈介绍如下:
饕餮纹铜鼎(扶城001,总0127):通高24、口径19.8、腹深11.5厘米,重2250克。
细索状立耳,平沿,方唇外折。口沿下饰三组列旗饕餮纹,并用细云雷纹填底。腹部微
鼓,柱足较细,外底积聚一层很厚的烟炱,属实用器(图一,2)。
图一 1、3—5.铜戈 2.铜鼎
戈甲(扶城002,总0732):残长14.5、内为5.4×3.4厘米,重200克。援宽弯折,锋
残,上齿残缺,阑凸起,短胡一穿。内作长方形,两面各有一2.2厘米见方、深0.2厘米的
凹槽,末端上角方直,下角微收。刃锋利(图一,4)。
戈乙(扶城003,总0733):残长15、援宽4.2、脊厚0.5、内为4.5×3厘米,重175
克。援部较宽,脊圆而鼓起,锋残,短胡一穿,有上下齿。内呈长方形,末端圆弧形,下
角内收,内靠阑部饰四道阳弦纹(图一,1)。
戈丙(扶城004、总0734):残长19、援宽4、脊厚0.7、内为5×3厘米,重150克。援
中、末段残缺,仅存援本和内部,短胡一穿,阑凸起。内呈长方形,正面有凹槽,末端圆
弧,下角内收(图一,3)。
戈丁(扶城005,总0735):残长7.8、援宽4.3、脊厚0.67厘米,重75克。仅存援
中、末段,起脊,锋残(图一,5)。
上述饕餮纹鼎与四件残戈,从形制和纹饰看,当为西周早期文物。饕餮纹铜鼎与丰姬
墓(1) (2) (3)
和北吕251号墓 出土的同类器极相似。同出的四件残戈与伯湛墓 、北吕144号墓
和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早期墓等出土的戈属同类形式。
注 释
(1) 《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图四六,1980年,文物出版社。
(2) 《扶风北吕周人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7期。
(3) 《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湛诸器》,《文物》1967年6期。
http://karon/Kg_WW/Kg_WW/file/KGQ89216.htm 2002-8-8
D:\1989\File\Kgq89216.htm 页码,2/2
扶风县博物馆 侯若冰
http://karon/Kg_WW/Kg_WW/file/KGQ89216.htm 2002-8-8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