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饲草龙头企业实施方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培育壮大饲草龙头企业实施方案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草食畜产品消费处在较低水平,2020年,我国人
均牛肉和奶类消费量分别为6. 3公斤、38. 2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 的69%、33%,未来还有不小增长空间。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分 别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的目标,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 1.2亿吨,尚有近5000万吨的缺口,饲草产业市场前景看好。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向饲草优势产区集中,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要 素投入,加速企业集群集聚。推动饲草种植、收割、加工、储存、运 输、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探索“企业+农户” “企业+合作社” 等多种运行模式,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加工流通体系
加快提升机械化水平。加大饲草产业化全程机械研发推广力度, 提高青贮切碎、籽粒破碎、秸秆揉丝、干草打捆等自动化水平,提升 高等级饲草产品产出率。加快研发推广适宜丘陵山区优质饲草生产加 工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人工种植草地宜机化改造。加强饲草种子专用 收获机械研发和推广,提高种子收获效率。
开发多样化产品。大力支持便于商品化流通的饲草产品生产加工。 提升高密度苜蓿、燕麦干草捆和窖贮青贮生产水平,积极开展裹包青 贮、袋贮、草块、草颗粒、草粉等产品种类。
推动产销有效对接。加强饲草流通、配送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大 型饲草配送企业。构建饲草产业产销对接信息平台,促进种养主体有 效对接,实现优质饲草产加销信息互联互通。鼓励饲草生产企业和种 养一体化企业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设施装备,开展 智能化、精细化生产经营,提高饲草从种到用全过程信息化水平。
三、大力培育规模化集约化新型经营主体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饲草优势产区集中,加大资 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加速企业集群集聚。推动饲草种植、收 割、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探索“企业+农 户,,,,企业+合作社,,等多种运行模式,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
开展种草养畜合作社和家庭牧场。培育一批守信用、会经营、善 管理、带动能力强的种草养畜合作社和家庭牧场,加大良种供应、机 械购置、基础设施配套、技术服务等方面扶持力度,引导草畜一体化 开展。
扶持专业化生产性服务组织。完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 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围绕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与区域饲草生产规模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联结机制,提升饲 草“种、收、力口、储、运”能力。
四、困难挑战
我国饲草产业整体起步较晚,生产经营体系尚不完善,技术装备 支撑能力不强,在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方面与兴旺国家相比还有 不小差距,也缺乏健全配套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对饲草在
优化农业结构、保障粮食平安上的地位和作用,尚未达成广泛共 识,局部地方顾虑多,进一步开展面临不少制约。
一是种植基础条件较差。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种草,要求土地平 整度、水利设施配套等方面具备相应条件。目前,饲草种植多数为盐 碱地、坡地等,配套灌溉、机械化耕作等基础条件的地块不多,加之 建设投入少,大多数达不到高标准种草要求,产量不高,优质率低, 种植效益不佳,制约饲草产能提升。
二是良种支撑能力不强。我国审定通过的604个草品种中,大部 分为抗逆不丰产的品种,缺少适应干旱、半干旱或高寒、高纬度地区 种植的丰产优质饲草品种。国产饲草种子世代不清、品种混杂、制种 本钱高等问题突出,良种扩繁滞后,质量水平不高,总量供给缺乏, 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种子长期依赖进口。
三是机械化程度偏低。国内饲草机械设备关键技术研发缺乏,产 品可靠性、适应性和配套性差的问题较为突出,大型饲草收获加工机 械大多靠国外引进,适宜丘陵山地人工饲草生产的小型机械装备缺乏。 机械装备与饲草品种、种植方式配套不紧密,饲草生产农机社会化服 务程度低等都制约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升。
五、开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国家相继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粮改饲、 振兴奶业苜蓿开展行动等政策措施,草食畜牧业集约化开展步伐加快, 优质饲草需求快速增加,推动饲草产业开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优质饲草供应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国利用耕地(含草田 轮作、农闲田)种植优质饲草近8000万亩,产量约7160万吨(折合 干重,下同),比2015年增长2400万吨。其中,全株青贮玉米3800 万亩、产量4000万吨,饲用燕麦和多花黑麦草1000万亩、产量820 万吨,其他一年生饲草1500万亩、产量约1200万吨,优质高产苜蓿 650万亩、产量340万吨,其他多年生饲草1000万亩、产量约800万 吨。全株青贮玉米、优质苜蓿平均亩产分别到达1050公斤、514公斤, 比2015年分别提高19.6%、H. 5%。同时,草原牧区积极推进人工饲草 地建设,刈割利用水平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