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础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测温方案.docx

发布:2025-03-31约3.4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础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及测温方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具体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详细地址]

3.基础筏板概况:本工程基础筏板尺寸为[长×宽×厚],混凝土强度等级为[具体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量约为[X]立方米,属于大体积混凝土。

二、编制依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

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

4.施工图纸及相关设计文件

三、施工部署

1.施工组织机构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领导小组,负责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和协调。成员包括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等,明确各成员的职责。

2.施工进度计划

根据总进度计划,确定基础筏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间为[具体日期],确保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避免出现冷缝。

3.施工人员安排

混凝土浇筑采用商品混凝土,由混凝土搅拌站负责供应。安排混凝土振捣工[X]名、混凝土泵车司机[X]名、混凝土输送管工[X]名、钢筋工[X]名、木工[X]名、架子工[X]名等配合施工。施工人员提前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

4.施工机械设备及材料准备

机械设备:准备混凝土泵车[X]台、混凝土输送泵管[X]米、插入式振捣器[X]台、平板振捣器[X]台、电子测温仪[X]套、发电机[X]台等。

材料:根据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准备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等原材料,并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如[水泥品种]。

合理控制砂、石的级配和含泥量,采用中砂,石子选用连续级配。

掺加适量的粉煤灰和外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等,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

通过试配,确定满足设计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

2.混凝土浇筑

浇筑前,对模板、钢筋、预埋件等进行检查,确保其位置准确、牢固。

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方法,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X]mm左右。

混凝土浇筑方向应平行于短边方向,从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避免出现混凝土离析现象。

振捣时,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棒应快插慢拔,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振捣点间距不宜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1.5倍。

3.混凝土表面处理

混凝土浇筑至标高后,用刮杠刮平,然后用木抹子搓平压实,使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实。

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抹面,以减少表面收缩裂缝。

4.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养护。采用覆盖塑料薄膜和草帘的方法进行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X]天。

养护期间,应安排专人负责浇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五、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方案

1.测温目的

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的监测,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规律,及时发现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

2.测温点布置

在基础筏板平面上,按照行列式或梅花式布置测温点,每个测温点设置一组三个温度传感器,分别布置在混凝土表面、中间和底部。

测温点间距不宜大于[X]m,且距离筏板边缘不宜小于[X]m。

具体测温点布置图如下:

[插入测温点布置图]

3.测温仪器

采用电子测温仪进行温度测量,测温仪的精度应满足±0.5℃的要求。

4.测温频率

混凝土浇筑后的1~3天内,每2小时测温一次;

4~7天内,每4小时测温一次;

7天以后,每8小时测温一次,直至混凝土内部温度稳定。

5.测温数据处理

每次测温后,应及时记录测温时间、测点位置及温度值,并绘制混凝土温度变化曲线。

分析温度变化曲线,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规律,当发现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质量保证措施

1.原材料质量控制

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等原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设计要求,并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

原材料进场后,应按规定进行检验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混凝土配合比控制

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进行混凝土生产,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满足要求。

定期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根据原材料质量变化、天气情况等因素,及时调整配合比参数。

3.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模板、钢筋、预埋件等进行检查,确保其位置准确、牢固。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顺序、浇筑速度和振捣质量,避免出现混凝土离析、振捣不密实等问题。

加强混凝土表面处理,及时进行二次抹面,减少表面收缩裂缝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