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盘区运输大巷作业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概 况
第一节 概述
一、9#盘区运输大巷为9#煤层的进风巷道。现开拓本条大巷是在原巷道的基础上延伸,该段北部为盘区材料大巷;西为煤层实体,距矿界320m;东为已开拓的三条大巷;南为9#盘区回风大巷,相对地面标高905-965m。
二、巷道性质及坡度、方位
9#盘区运输大巷为半煤岩锚喷巷道,沿9#煤层顶板掘进,揭底0.7m。根据8#盘区运输大巷资料分析该开拓巷道预计坡度4°—6°,方位角为237°35′16。
三、设计长度、服务年限
该盘区运输大巷设计长度为 m,为永久服务年限。设计为矩形断面,宽为4m,高为3m,煤层平均厚度为1.7--1.8m,为半煤岩巷道,揭底0.7m。动用储量为 t,掘进煤量为 t。
四、开竣工时间
2010年 月 日开工,2010年 月 日竣工。
附图1:巷道布置平面图
第二节 编写依据
一、地质说明书
本工作面所掘地质资料的依据为《精查地质报告》和相邻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矿压观测资料
参考本矿8#煤层已投入使用的有关矿压观测数据分析结论。
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
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共开采情况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见表1
表1 井上下对照关系表
水平、采区 9#煤层 一采区 工程名称 9#盘区运输大巷 地面标高 905——965m 井下标高 788.9---807.9 地面的相对位置建筑物、小井及其他 庄上村北部农田,地表无建筑物以及其他 邻近采掘情况对掘进巷道的影响 该条延伸大巷北部为盘区材料巷;西为煤层实体,距矿界320m;东为已开拓的三条大巷;南为9#盘区回风大巷。重叠布置上层煤(8#)盘区运输大巷已开拓,根据开拓情况分析,煤层基本稳定。
第二节 煤层特征
工作面煤层情况见表2
表2 煤层情况表
煤层厚度 1.7~1.8m 煤层结构 走向东南--北西,。 煤层
倾角
(°°) 40~60 开采煤层 9# 硬度 F=1.5 煤种 瘦煤 稳定
程度 稳定 煤层情
况描述 该盘区运输大巷煤层厚度1.7~1.8m,平均厚度1.75m,中间含一层岩夹矸,夹矸厚度0.5~10cm,夹矸上部煤层厚1.4m,下部煤层厚0.3m,煤层顶部有一层0.1--0.3伪顶。该段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无断层、陷落柱、煤层赋存基本稳定,对开拓无影响。 工作面煤层顶底板见表3
表3 工作面煤层顶底板
顶底板名称 岩石名称 厚度/m 特 征 老 顶 细 砂 岩 3.6~8.5 细粒砂岩 直接顶 灰黑色泥岩 0.5~3.6 质地细腻,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地段为砂质泥岩 伪 顶 泥 岩 0.1~0.3 性脆、节理发育、随采随落 直接底 泥 岩 2.8~3.0 质地细腻,节理裂隙发育,遇水膨胀 老 底 灰黑色泥岩 5.0~6.0 含植物化石及黄铁矿结核
附图2:工作面煤层柱状图
第三节 地质构造
一、该块段总体为单斜构造,根据邻近工作面实际揭露资料显示,该盘区运输大巷根据重叠布置上层煤(8#)已开拓的盘区运输大巷开拓情况分析,该段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无断层、陷落柱、煤层赋存基本稳定。
二、影响掘进的其它地质因素见表4
表4 影响掘进的其他地质情况表
瓦 斯 相对涌出量6.14m3/t ,绝对涌出量1.33m3/min,低瓦斯矿 CO2 相对涌出量8.54 m3/t ,绝对涌出量1.85 m3/min, 煤尘爆炸指数 具有爆炸性 煤的自燃倾向性 自燃 地 温 危 害 无 冲击地压危害 无 以上数据均依据晋煤安发【2009】88号《关于吕梁市2008年度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批复》。
第四节 水文地质
一、工作面水源分析
1、该盘区运输大巷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9#煤层顶板均为弱含水层,主要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渗透,补给量有限,但因8#煤层采动引起地表塌陷,加之本段煤层坡度较大,生产用水、松散层孔隙水等,可能聚集在工作面。前段掘进时部分段锚杆、锚索孔内有淋滴水现象,预计为0.2-0.3m3/h,故必要时预先配置耐酸防爆潜水泵,水涡应开在下壁,也可在巷道底凹处打水坑设置排水。如水量不大时也可由工作面刮板带出。
2、该盘区运输大巷西面为本矿煤层实体,据调查及相关资料北部相距柏林坑口采空区200m,因此在本煤层中开拓本盘区运输大巷时不会受到采空水的影响。但为了我矿安全生产,必须严格按照探放水设计方案进行正常巷道探放水(见探放水具体方案)。
二、涌水量
正常涌水量10m3/d
最大涌水量20m3/d
第三章 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第一节 巷道布置
本条大巷为龙门塔采区的盘区运输大巷,在永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