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策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曾水良: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策略
曾水良于20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修订。
中国家族企业是一种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企业经济组织形式。这种家族式企业完全取决于企业领导的个人能力,其利弊兼有:有利的是创业初期,有利于动员和利用既有的人力资源,便于速决策和理顺利益关系,便于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代理费用,有利于有效而又快速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不利的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后,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单一、高度集中的产权形式,必然会带来管理的家族化、决策的随意性、员工缺乏责任感等发展瓶颈(详见《曾水良:中国民企转型之痛》一书之第一章节“民企十大病症”。
家族企业是民营企业中最重要的力量,也是民营企业的初级形态,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限制,其对国家的经济贡献虽然也在日益发展壮大,证明家族企业有其优势和合理性及治理弊端。因在其发展的不同层级阶段,均表现出浓厚的中国家族特色,故,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专家曾水良认为,中国家族企业的治理问题都不是基于西方市场经济实践所产生的、正统的公司治理学说所着力讨论的内容,但却是对中国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的、实实在在的问题。
权威资料显示:70%的家族企业在第一代创业者手中就会破产;30%的家族企业能够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的家族企业能够生存到第三代;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4年。这就是说,当老板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的企业也即将破产倒闭。而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
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规律可用一句话来形容:“寿命短、长不大”!
家族企业想要做到做大做强,就必须彻底摆脱家族化。家族化是成功与失败之间的一条鸿沟,勇敢地跨过去,企业就走向辉煌。如果站在鸿沟边踌躇不前,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淘汰出局。
家族企业如何尽快完成这一治理整合和提升?民企治理咨询专家曾水良结合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家族企业发展轨迹,和温州、苏南两大家族企业运营模式探索,以及近百余家家族企业诊断咨询案例的分析,成就了一本实实在在的关于家族企业研究及治理的书《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策略》。
一、中国家族企业的定义以及特色
1.企业所有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
2.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
3.以实现家族利益为基本目标;
4.家长式管理决策
5.经营文化的同质性和继承;
6.对关系网依赖很强。
二、中国家族企业特色之优势
1.凝聚力强;
2.反应迅速;
3.管理成本低,监督成本不高;
4.准入的行业门槛与行规低;
5.责任风险相对较低
三、中国家族企业特色之弊端(详见《曾水良:中国民企转型之痛》一书之第二章节“民企先天不足”)
1.治理结构虚化,人治陋习;
2.家企不分;产权不清;
3.家长式粗旷管理;
4.内外有别的灰色组织伦理;
5.“断层”弊病;
6.企业市场化治理失衡;
7.缺乏企业社会责任;
四、弊端导致治理存在的问题(详见《曾水良:中国民企转型之痛》一书之第三章节“家族人治化管理”)
1.面临家族矛盾演化(家族宗室操戈、家族同室相剪);
2.君临天下之“皇权”容易形成老板的权力独裁;
3.小股东的权益遭遇漠视;
4.“任人唯亲”不利于博采众议,制约了人才的引进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
5.家族成员临驾律法之“特权” ;
6.内外有别难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7.模糊的企业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上下级关系,破坏了企业整体的管理架构、组织原则,科学管理和决策推行困难,企业的一切运作都充满随意化和变化,损害了职业经理人的权威和职能;
8.企业传承和接班难:在这个选择中,“家族本位”和“公司本位”是两个不同的思考方向。然而,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抉择,权力转移中都可能会出现致命的陷阱。
?
五、家族企业治理七大步骤
世界上没有一个家族企业能够存活50年以上。家族企业结构本身就已经嵌入了企业未来死亡的癌细胞,癌细胞总有一天会发作,会导致企业破产。家族化结构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家族企业对现代管理模式存在一种内在否定。
家族化是用人类最原始的、以血缘为基本取向的组织关系,来对以规则和效率为基本取向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一种反动和排斥。因家族成员人员有限、能力有限,用外人、贤人、能人是每一个成长性家族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每一个家族企业都要考虑如何从家族式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过渡,职业化管理是家族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步骤一、根治企业主“家天下”价值观
?
在中国家族企业的躯体内,存在着一种天生的“死亡与破产基因”,这种基因潜藏在企业肌肤内,“死亡与破产基因”的内部潜藏着一种文化的缺失。从创办企业的第一天开始,家族企业家自身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精神境界就已经注定了企业的失败,之后家族企业的发展不过是将这一切延续罢了。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礼冶”,认为只要教化人们安于自己的社会角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