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ocx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一、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规模大、施工环境复杂,对周边环境影响显著。为确保工程安全、保护周边环境,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十分必要。本规范旨在明确监测的内容、方法、频率、精度要求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提供科学、统一的技术依据。
二、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监测,包括地下车站、区间隧道、高架桥、地面线路等工程设施及其周边环境的监测。
三、监测内容
(一)工程本体监测
1.结构变形监测
包括车站、隧道等结构的沉降、水平位移、倾斜、裂缝观测等。
采用水准仪、全站仪、测斜仪等仪器进行测量。
2.应力应变监测
监测结构内部的应力、应变情况,如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变等。
可使用钢筋应力计、应变计等传感器。
(二)周边环境监测
1.地下管线监测
监测地下管线的沉降、位移、变形等,保护管线安全。
采用直接测量或探测的方法。
2.周边建筑物监测
包括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位移等监测。
定期进行外观检查和仪器测量。
3.地表沉降监测
监测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沉降情况。
布设水准点进行测量。
四、监测方法
(一)水准仪测量
用于测量沉降,精度应符合相应等级要求。按规定的观测路线和方法进行观测,记录数据。
(二)全站仪测量
可测量水平位移和倾斜等,通过观测角度和距离计算变形量。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操作。
(三)测斜仪测量
监测结构或土体的倾斜情况,将测斜管埋入监测部位,通过仪器测量不同深度的倾斜度。
(四)传感器测量
如钢筋应力计、应变计等,将传感器安装在结构内部,实时采集应力应变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传输至计算机进行分析。
五、监测频率
(一)施工期间
1.基础施工阶段:每天监测12次。
2.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根据施工进度和风险情况,可23天监测1次,在关键工序和风险较大部位加密监测。
3.盾构掘进等施工期间:掘进前、中、后各监测1次,如遇异常情况随时监测。
(二)运营期间
定期监测,如每月或每季度监测1次,在特殊情况下增加监测频率。
六、监测精度要求
(一)沉降监测
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0.5mm。
(二)水平位移监测
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3mm。
(三)倾斜监测
倾斜度测量中误差不应超过±0.05%。
(四)裂缝观测
裂缝宽度测量精度应达到0.1mm。
七、监测点布置
(一)工程本体监测点
1.车站结构:在车站四角、中部及关键部位设置沉降、水平位移监测点;在车站结构内部关键部位布置应力应变监测点。
2.隧道:在隧道洞口、洞身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沉降、收敛监测点;在衬砌结构关键部位布置应力应变监测点。
(二)周边环境监测点
1.地下管线:在管线交叉、分支处及距离工程较近的重要管线上设置监测点。
2.周边建筑物:在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及关键部位设置监测点。
3.地表沉降:在工程影响范围内按一定间距布设水准点。
八、数据采集与传输
(一)数据采集
1.仪器观测数据应现场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观测日期、时间、仪器型号、观测值等。
2.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应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自动记录,确保数据准确、完整。
(二)数据传输
采集的数据应及时传输至监测中心,可采用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传输过程中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传输异常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补传。
九、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数据处理
1.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查、核对,剔除异常数据。
2.采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进行平差计算,得到准确的变形量。
(二)数据分析
1.绘制变形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分析变形发展趋势。
2.对比不同监测点的数据,判断变形的空间分布规律。
3.结合施工进度和周边环境变化,分析变形产生的原因,评估工程安全性。
十、监测报告编制
(一)报告内容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位置、规模、监测目的等。
2.监测依据:列出相关规范、标准等。
3.监测内容、方法、频率及精度:详细说明监测的具体项目、采用的仪器和方法、监测频率及精度要求。
4.监测点布置:绘制监测点平面布置图,说明各监测点的位置和编号。
5.监测数据及分析:列出监测数据表格,绘制变形曲线,对变形情况进行分析。
6.结论与建议:根据监测结果,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二)报告格式
监测报告应采用统一的格式,内容完整、字迹清晰、图表规范。报告应加盖监测单位公章,并由项目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签字。
十一、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