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塑性成形工艺(挤压与拉拔)课件.ppt

发布:2016-03-23约7.96万字共6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塑性成型工艺(挤压与拉拔) 教材:金属塑性加工学 — 挤压、拉拔与管材冷轧 授课班级:09材控本 授课教师:张 红 云 1 挤压概述 主要内容:挤压的基本概念;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挤压基本方法及特点;挤压技术的发展。 重点:挤压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重要概念:正向挤压、反向挤压 目的和要求:清楚挤压的概念、优缺点;挤压技术的发展和中国挤压工业的发展;掌握正挤压、反挤压的概念、特征。 1.1 挤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1.1 挤压的定义 所谓挤压,就是对放在容器(挤压筒)内的金属锭坯从一端施加外力,强迫其从特定的模孔中流出,获得所需要的断面形状和尺寸的制品的一种塑性成型方法。其基本原理如图1-1。 图1-1 挤压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1.1.2挤压生产的优缺点 优点: (1)具有最强烈的三向压应力状态; (2)生产范围广,产品规格、品种多; (3)生产灵活性大,适合小批量生产; (4)产品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 (5)设备投资少,厂房面积小; (6)易实现自动化生产。 缺点: (1)几何废料损失大; (2)金属流动不均匀; (3)挤压速度低,辅助时间长; (4)工具损耗大,成本高。 1.1.3挤压生产的适用范围 (1)品种规格繁多,批量小; (2)复杂断面,超薄、超厚、超不对称; (3)低塑性、脆性材料。 1.2挤压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挤压的方法可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有几十种(见表1-1)。 最常见的有6种方法:正向挤压、反向挤压、侧向挤压、连续挤压、玻璃润滑挤压和静液挤压(见图1-2)。 最基本的方法仍然是正向挤压(简称正挤压)和反向挤压(简称反挤压)。 表1-1 挤压方法分类 图1-2 工业上常用的挤压方法 1.2.1正向挤压法 定义:金属的流动方向与挤压杆(挤压轴)的运动方向相同的挤压生产方法。 特征:变形金属与挤压筒壁之间有相对运动,二者之间有很大的滑动摩擦。引起挤压力增大;使金属变形流动不均匀,导致组织性能不均匀;限制了挤压速度提高;加速工模具的磨损。 1.2.2反向挤压法 定义:金属的流动方向与挤压杆(或模子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挤压生产方法。 特征:变形金属与挤压筒壁之间无相对运动,二者之间无外摩擦。 特点:挤压力小;金属变形流动均匀;挤压速度快。但制品表面较正挤压差;外接圆尺寸较小;设备造价较高;辅助时间较长。 1.3挤压技术发展进步 自1797年英国的布朗曼发明了挤压铅管设备以来,挤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挤压机的台数和能力不断增加。目前,全球挤压机总台数约6000多台,中国约3000台;最大吨位的挤压机是360MN水压机,最大吨位的油压机是150MN挤压机。 (2)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挤压机的控制已完全摆脱了人工操纵分配器的繁重劳动,实现了自动控制。 (3)强化挤压生产过程,新的挤压技术不断出现。如:等温挤压、等速挤压、静液挤压、连续挤压、有效摩擦挤压、半熔融挤压、无压余挤压、多坯料挤压等等。 (4)品种、规格不断扩大。仅铝型材的品种大约有50000种;制品的断面外接圆直径最小有如火柴棒大小,最大可达到1000mm;型材的最小壁厚可达到0.3~0.5mm。 (5)理论研究有突破性进展。目前,常用于金属挤压的理论方法主要有工程近似法、滑移线法、上限法、变分法、有限元法、模拟试验法等。 主要参考资料 1.谢建新,刘静安.金属挤压的理论与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祝堂,田荣璋.铝合金及其加工手册(修订版).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温景林.金属挤压与拉拔工艺学.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4.魏军.有色金属挤压车间机械设备.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2 .挤压时金属的变形流动 主要内容:金属变形流动及挤压力的变化特征;正、反向挤压时金属的变形流动特点,挤压制品的组织特点,挤压力的变化规律;影响金属流动的因素分析。 难点:挤压时的应力与变形分析,挤压缩尾的产生机理,反向挤压时的挤压力变化分析,反向挤压时的缩尾、纺锤体核组织、粗晶芯与粗晶环 。 重要概念:填充系数,挤压比,难变形区,死区,挤压缩尾,纺锤体核组织,粗晶芯,变形区压缩锥。 目的和要求:掌握挤压过程三个阶段的含义、挤压力的变化规律;填充系数的意义及其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