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罗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保护易感人群。 在西尼罗病毒病暴发的疫区,提醒居民较少户外活动,在户外应尽量穿着长袖衣裤,裸露皮肤应涂抹蚊虫驱避剂。注意安装纱窗和纱门,减少蚊虫进入室内的机会,同时可以使用电蚊香和电蚊拍杀死室内的成蚊。 (二)隔离病人。 虽然目前认为人与人之间通过蚊虫吸血刺叮传播西尼罗病毒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应隔离病人并给加装蚊帐,防止蚊虫刺叮,避免引起传播。 (三)切断传染源。 媒介蚊虫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将媒介蚊虫的密度尽可能地降低。在西尼罗病毒病疫情暴发后,立即开始启动媒介蚊虫的防治措施。 谢 谢 ! 西尼罗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湘乡市妇幼保健院 医务科 2012年11月8日 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感染鸟类、人类和马、牛等哺乳动物。鸟类是该病毒的储存宿主,人主要通过带毒蚊虫叮咬而感染。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多数没有症状,约20%可主要表现为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性脑炎。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区域逐渐扩大,在北美、欧洲和非洲等地引起流行。我国尚未发现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也未分离到西尼罗病毒,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同样面临着该病输入的威胁。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西尼罗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有包膜的正链RNA病毒。西尼罗病毒可分为2个基因型,近几年西尼罗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导致疾病的西尼罗病毒分离株主要为I型。 西尼罗病毒最初在1937年乌干达的西尼罗地区Omogo镇的发热病人血液中成功分离,因此得名。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鸟类是西尼罗病毒的储存宿主。马、狗、猫等哺乳动物只是偶然感染成为西尼罗病毒的储存宿主,与感染西尼罗病毒的病人一样,病毒血症期较短且血中病毒滴度低,难以通过蚊虫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动物和人类。但近年来发现西尼罗病毒可经病人器官移植和母婴垂直传播导致受体和婴儿感染。 2.传播途径 人类主要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感染西尼罗病毒。吸血节肢动物如蚊虫、沙蝇、蠓、壁虱等是西尼罗病毒的传播媒介,库蚊、伊蚊、按蚊等蚊虫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美洲大陆的尖音库蚊是美洲主要的传播媒介。 近年报道有心脏、肾脏和肝脏等器官移植也可传播西尼罗病毒,因此怀疑西尼罗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制品以及器官移植的方式传播。 3.人群易感性和抵抗力 人类对该病毒普遍易感。野外作业者如农民、森林工人、园林工作者、建筑工人或旅行者是本病的高危人群。部分体弱者,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感染病毒后容易引起西尼罗脑炎。 (1)发病季节特点 热带地区全年均有发病,温带地区发病主要在夏秋季节。美国1999-2002年的资料显示,病例出现于每年7-12月,多集中在8-9月。 (2)地理分布 近几十年来,西尼罗病毒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大,1999年以前广泛分布在东半球,包括非洲、亚洲、中东以及欧洲的大部分地区。1999年以后,西半球开始出现西尼罗病毒的流行。近几年来该病有扩大流行之势,并在北美开始出现大面积流行。1999年8月美国纽约市首次发现西尼罗病毒脑炎病例以来,WNV在美国和北美地区迅速蔓延,同 时出现乌鸦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经过多次采样分离到西尼罗病毒。2000年美国出现西尼罗病毒致人死亡的病例,科研人员在越冬的蚊子体内分离到西尼罗病毒,从而证实西尼罗病毒已在美国稳定存活下来。2007年,美国有43个州通过ArboNET报告了3630例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其中34%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西尼罗病毒脑炎病例,没有分离到西尼罗病毒,也不了解人群中西尼罗病毒的既往感染情况。 近年来,国际人员和物资流动加快,感染者、带毒畜禽和媒介蚊虫传入我国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加之西尼罗病毒主要分布在北纬23.50°-南纬66.50°的温带地区,而我国大部分领土处在这一地区,并有适宜的鸟类宿主、易感动物和媒介蚊虫分布,因此面临着西尼罗病毒输入和流行的威胁。 (三)动物相关疾病。 西尼罗病毒主要感染野生鸟类,偶尔感染马等哺乳动物。鸟类的感染率及其敏感程度随其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最高可达100%(如美国乌鸦),感染后的死亡率接近90%;鸟类感染主要病理过程为心肌炎,因此通常导致大量鸟类死亡。马感染西尼罗病毒主要表现为马脑炎、孕马流产等。 (四)人感染的临床表现。 人类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多数(约80%)表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近20%)可出现相关症状,通常表现为西尼罗热、西尼罗病毒性脑炎,极少数病例还可表现为严重的胰腺炎、肝炎、心肌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症。西尼罗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12天。 1.西尼罗热 西尼罗病毒感染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西尼罗热,大约占感染者的20%。潜伏期一般为1-6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