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_卫星移动通信系统1.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6章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过程
第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模拟信号技术
· 1976年,由3颗静止卫星构成的MARISAT系统成为第1个提供海事移动通信服务的
卫星系统(舰载地球站40W发射功率,天线直径1.2米)
· 1982年,Inmarsat-A成为第1个海事卫星移动电话系统
第二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数字传输技术
· 1988年,Inmarsat-C成为第1个陆地卫星移动数据通信系统
· 1993年,Inmarsat-M和澳大利亚的Mobilesat成为第1个数字陆地卫星移动电话系统
支持公文包大小的终端
· 1996年,Inmarsat-3可支持便携式的膝上型电话终端
第三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手持终端
· 1998年,铱(Iridium )系统成为首个支持手持终端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2003年以后,集成了卫星通信子系统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IMT-2000 )
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概述续1
卫星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比较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地面移动通信系统
覆盖范围随地面基础设施的建设
易于快速实现大范围的完全覆盖
而持续增长
全球通用 多标准,难以全球通用
频率利用率低 频率利用率高(蜂窝小区小)
遮蔽效应使得通信链路恶化 提供足够的链路余量以补偿信号衰落
适合于低人口密度、有限业务量的 适用于该人口密度、大业务量的城市
农村环境 环境 3
卫星星际链路
在卫星之间建立星际通信链路(激光链路或毫米波链路),
每颗卫星将成为空间网的一个节点,使通信信号能不依赖于
地面通信网络进行传输,提高传输的效率和系统的独立性,
对于组建全球性通信网将是十分方便和灵活的。
星际链路的特性的描述
►仰角的时变特性天线的动态指向特性
►方位角的时变特性天线的动态指向特性
►星间距离的时变特性 功率的动态控制特性
4
卫星星际链路续1
相同轨道高度卫星间的星际链路
►同一轨道平面内的轨内星际链路(Intra-Orbit ISL ):同一轨
道面内的两颗卫星能够基本保持不变的相对位置,轨内星际
链路的星间距离、方位角和仰角变化很小,建立相对容易
►不同轨道平面之间的轨间星际链路(Inter-Orbit ISL ):由于
不同轨道面内两颗卫星存在着相对运动,轨间星际链路的方
位角、仰角和星间距离一般随时间而变化,建立相对比较困
难
5
卫星星际链路续2
星际链路的仰角和距离计算
►根据右图所示的几何关系容易推出
仰角:EA EB / 2
星间距离:Ds 2 (h Re) sin(/ 2)
H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