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讨论中提出的一些论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讨论中提出的一些论点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进一步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在过去讨论中有所有制决定论、按劳分配决定论、社会分工决定论等等。在近年讨论中主要有如下一些提法:
1.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是由于存在着物质利益差别。但在具体论述中,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1)强调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差别。林子力认为:“只要社会分工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者之间利益差别普遍存在,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如何,在生产方式上都必然是商品生产,这是历史的普遍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马洪认为:“在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中,劳动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物质利益的差别,这种利益上的差别必须由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来调节,……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首先必须通过国营企业之间产品的等价交换近似地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每个国营企业都存在着不同于别个国营企业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这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也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所有权同使用权、经营管理权的一定分离。因此,国营企业不能不以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来相互对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不遵守等价补偿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即商品经济的原则。”所以,“人们之间物质利益上的上述差别就是社会主义经济还内在地具有商品经济属性的直接原因。”
(2)强调劳动作为谋生手段形成的利益差别。吴振坤说:“为什么在全民所有制内部还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呢?这是由社会主义劳动者与公有的生产资料结合方式的特点决定的。这个特点就是:劳动者是把自己的劳动作为谋生手段与公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既然劳动还是谋生手段,就要对劳动支付报酬。这种劳动报酬构成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劳动者的这种物质利益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个人与个人之间,还表现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与企业之间。……各个企业之间的物质利益,象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一样,必须通过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来实现。……这样,企业生产的产品就必然采取商品价值形式,企业之间等量劳动的交换,也就必然采取商品等价交换形式。”
(3)强调在全民所有制内部还有不同的所有者所决定的物质利益。苏东斌说:“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产品仍然具有不同所有者的属性,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结合中的新特点,这个特点,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
2.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于祖尧说:“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直接依存于社会生产力和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剥夺资产阶级和改造小私有制,远不能创造出全部物质生产领域都能在全社会规模上实现劳动和所有权相结合所必不可少的经济条件,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统一分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适应生产力状况,劳动和所有权的结合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上,通过多样化形式实现的。在这种条件下,除了商品货币之外,其它生产和交换方式都不能充分地体现劳动和所有权的结合,因而都不能为人们所共同接受。因此,商品交换便成为各个集合体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基本形式;在不同层次、范围上实现了劳动和所有权结合的集体,便成为具有自身特殊权益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济组织。”
3.认为实行计划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胡培兆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存在根源,应该从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基础上去找。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还不十分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就存在按计划分配社会总劳动的可能性与社会劳动无法直接计算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自觉通过市场借助价值规律来预算和决算社会必要劳动。这是计划经济要采取商品形式的根本原因。”
二、如何理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认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商品经济。王琢说:“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一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二是社会化的商品生产,二者结合必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即有计划发展的商品经济。”
2.认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落脚点。吴振坤说:“社会主义经济既是商品经济,又是计划经济,或者说既有商品性,又有计划性。但是,它们并不是并列存在的两种经济形式,而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就是说,商品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的商品经济,而计划经济则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不仅如此,在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主体,是落脚点。”
3.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