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赋》看南北朝骈文语言特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别赋》看南北朝骈文语言特点《别赋》是江淹的代表作,也是齐梁之际抒情赋的代表作,代表了齐梁抒情赋的特点和成就。本文以江淹的《别赋》为例,从语句、语音、用词三方面分析南北朝骈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语句特点:对仗工整和骈四俪六
对仗工整。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除了虚词和共有的句子成分外,上下句字数相等,句法结构和词性都必须相对。南北朝的骈体文已大量运用对仗这种语言形式,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
第一,句法结构相似。南北朝时期还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和术语,但懂得分辨语词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用今天的语法关系来考察,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这是骈偶的基本要求。如:
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去国之别)就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第二,句子成分相同。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的句子成分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如:
1.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谓宾谓宾 谓宾谓宾
2.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
主谓宾谓宾 主谓宾谓宾
骈体文的对句偶尔也有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的,但较少见,特别是齐梁以后的骈体文,句式不对仗的很少。
第三,虚实词性相对。骈体文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也就是在一联对句里要讲究词语的配对,前后两句的相对位置,原则上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词、介词对连词、介词。
1.名词、动词、形容词,异字相对。如: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2.连词、介词,可同可异。如: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与水滨,车逶迟与山侧。
第四,词语事类相对。骈体文不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性相对,而且要求分别“事类”,对仗工整。这就是所谓“对对”。古人论对的专著很多,例如《文镜秘府论对》所说的“对”就有二十九种,一般说来,要用同类事物相对,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人事对人事,器物对器物,数目对数目,颜色对颜色等。例如天对地,日对月,去对来,夏暑对秋阴、炎至对凉消,看山对望水,佳菊对丽兰等。江淹的《别赋》全篇大多对仗工整。如:
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轼。(器物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天文对)
骈文讲究骈偶,行文必须遵循。如不讲究骈偶,就不能叫“骈体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骈偶有宽有严,从宽从严自便。早期“初级阶段”骈文,只要两句相对就行,不太讲究工整,也不避同字,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后期“高级阶段”骈文,要求语法结构相似,句子成分相同,虚实词性相配,词语事类相对。
骈四俪六。骈体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除对仗外,还有一个与对仗相关的“四六”问题,对仗是就句式结构而言,“四六”则是就对句子字数而言。“四六”是骈体文的重大特色,没有“四六”就没有骈体文。也就是说骈文在句式方面,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常)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后人所谓“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就是这种句式特点的说明。因此,骈文在晚唐就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名为《樊南四六甲乙集》。早期骈文,句式尚无限制,齐梁以后形成“四六”,到了唐宋就定型化了。
《别赋》全篇舍去连接词、转折词,四言五十四句,六言五十四句,五言八句,七言十六句,句式参差变化。《别赋》既有整齐的对称美,又显示出自由活泼的参差美。从整齐上看,赋作采用偶句行义,以四六句式排比交错,文辞整饰,对仗工稳。如:“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以四六句式行文,既工美又有语势。赋中间杂使用散句和五字句、七字句。如:“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是散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五字句,也是散句;“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是七字句。这些句式的运用,使行文错落有致,整齐中又有变化,使整篇文章活而不僵,既有对称美又有散文美。
“四六”相对的句式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字数还没有太多的限制,一般以四字为多。四字和六字成为一句,隔句相对的格式到了南朝宋时才兴起,齐梁以来,逐渐增多。
语音特点:声韵和谐
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的手段,起源于梁代的永明体诗歌,发展成近体诗(旧体格律诗)的声律,并成为后来的词、曲、联的格律,理所当然地,唐代以后的骈体文也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但骈体文的平仄要求还远没有近体诗的要求那么严,近体诗的平仄是一种格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