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杂草学知识要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杂草学》知识概要
绪论
杂草:在人工生境自然繁衍其种族的植物
杂草的三性:适应性(前提和先决条件)、持续性(核心地位)、危害性(必然结果)【考点】
杂草的有益性:
杂草的生态环境意义:保持水土,光合作用,富集、清除金属离子
可利用价值:药用,作物育种材料,食用价值,畜牧业利用价值
科学价值:物种起源和进化的好材料,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生理代谢的抑制剂
杂草的危害性:
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如:毒和毒麦
防除成本巨额
给人类生产活动带来不便
是许多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宿主
改变人文景观,破坏自然保护区原生植被
威胁人畜安全
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指植物物种本身的形态、分布、生长繁殖、栖息等方面的特征。强调:人工干扰环境
主要内容:【重点以及考点】
1.杂草形态结构的多样性
①个体大小的变化 ②根茎叶形态结构 ③组织结构
2.杂草生活史的多样性
生活史:物种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全部过程。
①一年生杂草 ②二年生杂草 ③多年生杂草(简单和匍匐)
3.杂草营养方式的多样性
①光合营养 ②寄生性(全寄生和半寄生)
寄生性杂草:种子发芽后,经历一段时期的生长,必须依赖于寄主的存在和寄主提供足够有效的养分才能完成生活史全过程的杂草。
4.杂草的适应性
①抗逆性强 ②可塑性大 ③生长势强 ④杂合性 ⑤拟态性
5.杂草的繁衍滋生的复杂性和强势性
①惊人的结实性 ②种子寿命长 ③种子的成熟度和萌发时期参差不齐【需补充】
④繁殖方式多样(有性和无性) ⑤子实具有广泛传播的附属结构
Ⅱ.杂草个体及种群生态学
杂草生态学:研究杂草与其环境之间的学科【非重点】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个体
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之和
ⅰ.种子休眠
休眠:有活力的子实及地下营养繁殖器官暂时处于停止萌发或生长状态。(大部分种类的杂草种子和营养器官都具有)
内因:【重点】
①种子或腋芽或不定芽中含有生长抑制剂
②果皮和种皮不透水或不透气或机械强度很高
③胚未发育成熟
原生休眠:由于杂草本身所固有的生理学特性所决定的休眠【考点】
外因:
①极端温度 ②干旱涝渍 ③高CO2比例 ④黑暗 ⑤除草剂
诱导休眠:由于外部不良环境因素诱导,使得已经解除原生休眠可以萌发的子实重新进入休眠。也称诱导休眠或强迫休眠【考点】
意义:杂草子实休眠受环境因素制约,是保证杂草种群延续的重要条件
联系:有待补充
ⅱ.种子萌发
种子的胚由休眠转变为生理生化活跃、胚胎体积增大并突出子实长出幼苗的过程。分为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
⒈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充足的氧气(适合的CO2和O2的比例)
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水分:种子14%,田间持水量 40%—100%
光或黑暗条件
生长调节物质的比例
埋藏深度、土壤类型、pH
ⅲ.杂草发生
1.杂草发生的时间
①杂草种类 ②埋藏深度 ③温度 ④土壤墒情
2.杂草发生深度
①种子的大小 ②幼苗类型 ③土壤墒情 ④土壤紧实度
ⅳ.杂草的生长与发育
1.生长发育阶段
①按叶片数:三叶期
②生物节律:出苗期、分枝期、拔节期、开花期、种子形成期、成熟期、枯黄期
Ⅲ.杂草群落生态
ⅰ.杂草种子库【重要概念】
存在于土壤表层及土壤中具有活力的杂草种子或营养繁殖体的总称
1.主要内容:
①物种组成 ②分布格局 ③萌发机制 ④消长动态
2.输入与输出【必考点】
输入:①成熟杂草结实(主要) ②外来传播
输出:①萌发 ②传播 ③动物觅食 ④死亡
ⅱ.杂草的干扰作用
1.干扰种类
种间干扰:不同植物之间的干扰
种内干扰:同种植物之间的干扰
2.干扰方式
①竞争作用:植物间通过争夺环境中有限的资源(水分、养分、光、CO2、O2等)相互干扰对方生长发育的现象
⑴地上竞争:光(地上空间占有力、株高、叶面积、叶片的着生方式)
⑵地下竞争:水分与营养(根系的长度、密度、分布、吸水吸肥)
⑶存在相互作用
重要概念【必考点】
A.杂草竞争临界期:
杂草生长存留对作物产量的损失和无草状态下作物产量增加量相等时的天数,称为杂草竞争的临界期(作物对杂草竞争敏感的时期)
B.杂草的危害经济阈值
指除草后作物增收效益与防除成本费用相等时的草害情况
②化感作用:指一株植株向环境中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株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及生长过程的现象。
具有化感作用的化合物称为化感化合物
同种植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