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思乡曲+乡愁》教案.docx
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思乡曲+乡愁》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通过多感官参与音乐体验,引发联想和想象,加深对音乐的体验。《思乡曲》是《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的第二乐章(第一、三乐章分别为《史诗》《塞外舞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创作于广州。此曲的音乐主题系内蒙古河套地区一首名为《城墙上跑马》的爬山调。
这首乐曲为带再现的三段曲式,再现时大大压缩了呈示段中主题之外的音乐材料。乐曲的主题直接采用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句组成,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形线条而递次下降,加之商调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乐曲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
学习
目标
1.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以及诗歌《乡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感受作品表达的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熟悉《思乡曲》主题旋律并能准确模唱,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带再现的三段曲式。
3.在深情的乐曲中有表情地朗诵诗歌《乡愁》,体验音乐和诗歌的融合共生,感受不同艺术表现方式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相同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音乐和诗歌的结合,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学科综合的教学价值。
难点
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曲式结构、音乐情绪等方面,赏析《思乡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师生互动交流。设问:同学们的家乡都是哪里?你会唱家乡的歌曲吗?你知道家乡有哪些音乐作品吗?
播放视频《城墙上跑马》,导入教学。
二、欣赏乐曲《思乡曲》
1.学生跟琴学唱《城墙上跑马》主题乐句,体会忧伤情绪。
2.出示课题《思乡曲》,引出曲作者马思聪及其创作背景。《思乡曲》是《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的第二乐章(第一、三乐章分别为《史诗》《塞外舞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创作于广州。此曲的音乐主题系内蒙古河套地区一首名为《城墙上跑马》的爬山调。1936年马思聪在北平听到过这首民歌,歌中唱道:城墙上跑马掉不回头,思想起我的包头,我就眼儿抖。诉说漂泊异乡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苦苦思念。根据这一素材和所表达的情绪,作曲家创作了《思乡曲》,在中国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千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时代背景下,这首乐曲格外引起听众的共鸣。马思聪(1912—1987),作曲家、小提琴家,广东海丰人。1923年随其兄长赴法国,先后在南锡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1929年回国。1930年再度赴法,学习作曲,1931年返国。在广州、上海、南京等地从事音乐教育、演奏及创作活动,曾任广州音乐学院院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辗转于广州、香港、重庆、桂林、贵阳、上海、南京等地,曾在重庆创办中华交响乐团,担任该团第一任指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1987年5月病逝于费城。马思聪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是我国小提琴演奏艺术与教学的拓荒者,同时他亦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山歌》,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大合唱《民主》《春天》《祖国》《淮河》,移居美国后,创作有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等。
3.整体聆听音乐,用手势表现《城墙上跑马》的旋律,感受旋律、速度变化。每首音乐都有音乐主题,作品就是围绕这个音乐主题进行不断发展变化的。刚才我们学习演唱的就是《思乡曲》的主题,这个主题来源于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音调。
4.整体聆听与分段聆听相结合,分析《思乡曲》音乐主题。设问:乐曲的主题旋律有什么特点?一共出现了几次?从速度、力度、情绪、色彩、音色上思考,每次出现有怎样的变化?乐曲运用了哪种常见的民间创作手法?乐曲的主题直接采用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句组成,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形线条而递次下降,加之商调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乐曲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乐曲中的三次变奏,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另一方面有情感递次高涨的作用。第一、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域等方面揭示了主题所含的因素。第三变奏是乐曲的高潮,除了将原商调式的主题改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活泼明朗的气息。主题的再现使用了音区的调动,在明亮的高音区,既表现出小提琴的丰富音色,又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5.分析乐曲结构。这首乐曲为带再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