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道法上册同步教学说课稿+说课稿(部编版).docx
第13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道法上册同步教学说课稿+说课稿(部编版)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我爱家乡山和水》的第二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设计从家乡的山和水出发,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家乡的自然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和实践,通过小组讨论、游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观察、欣赏家乡自然环境的习惯,提升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家乡环境保护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理解家乡山水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如何通过实际行动保护家乡的自然环境。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保行为相结合。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抽象的环保概念,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难点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行动规划。
-学生可能缺乏环保行动的经验,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可行的环保计划。
-难点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或分工不均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协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家乡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环境保护展开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环保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家乡山水的美景和环保问题。
2.实物教具:展示家乡的山水模型或标本,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网络互动: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1.播放家乡风景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家乡的美景,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你们喜欢自己的家乡吗?”
2.用时:5分钟
【讲授新课】
1.教师展示家乡的山和水图片,讲解山和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山和水?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山或水,收集相关信息,准备分享。
4.学生代表分享,教师点评并补充。
5.讲解环保知识,强调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
6.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家乡环境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用时:15分钟
【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家乡环境保护宣传海报。
3.学生展示海报,互相评价。
用时:10分钟
【课堂提问】
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家乡环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用时: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
1.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家乡最美的景色在哪里?为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环境的美。
3.教师提问:“如果我们的家乡环境受到破坏,会带来哪些影响?”
4.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用时:10分钟
【创新教学】
1.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体验家乡山水的美景。
2.邀请环保志愿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环保经验和心得。
3.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清理河道等。
用时:5分钟
【核心素养拓展】
1.教师提问:“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你们认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3.鼓励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践行环保行为。
用时:5分钟
【总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鼓励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
用时:5分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时间】
总用时:45分钟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描述家乡的山和水的基本特点,如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流向等。
-学生了解山和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提供饮用水、灌溉农田、调节气候等。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环保知识,如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