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述评3.doc

发布:2017-01-16约4.43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述评3行政论文范文大全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述评 五、结语   现有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除了本文论及的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些从其他视角进行了探讨,鉴于其研究比较稀薄以及本文构思和篇幅的考虑,在此不再赘述。   综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已有研究尤其是专业性的论文,可以看到该问题已逐步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去年以来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增加,认识也日渐由感性走向理性、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这必将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化解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笔者觉得研究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有待今后注意或改进。   首先,研究在总体上还很不深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由来已久,但从对其研究的数量上看,笔者搜集到的该方面文章不过三十余篇,其中比较正规的专门性研究就更为稀少;从研究的拓展情况来看,现有研究大部分着眼点还很笼统,分化和展开不够;从研究的氛围来看,虽然有过一些论争,但总体还很薄弱,离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这样的重大社会政策确立还不相称。   其次,研究的实证性有待加强。已有的研究基本限于纯理论和经验研究范畴,实证成分稀缺。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以及相关情况的调研不足和缺乏第一手调研资料使得对现实状况的把握不够精确、肯定和深入,从而导致研究结论尤其是构建方案的可行性与说服力不强。   第三,研究中存在一些偏颇。首先表现在研究中的结构性偏差,即对作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重要部分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很少涉及,尤其是对后者忽于关注。另外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不够,重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阻碍因素探讨而轻有利条件分析。   第四,研究设定的解决方案还比较粗糙,系统性和实践性不足。究其缘由,固然有研究历时不长的客观原因,但上面提到的问题尤其是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等基本问题的分析认识不够全面深入而产生的一种脱离制度安排的基础性工作即直奔具体方案设计的不合理取向难免使设定方案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第五,研究的国际视野与经验借鉴有待重视。我国的改革发展与赶超战略要求有充分合理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的意识,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上亦应如此。然而现有研究中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举措的引进与参考还明显不足,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倾向也一定程度存在于当前农民工问题的总体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5)。    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4,(1)。    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王文韬等。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半月谈,2004,(7)。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鹭江出版社,2000.    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8)。    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罗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苏皖四村的一项实地调查。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2003.   [11]石岩。选择之惑。中国社会保障,2004,(3)。   [12]陆丽芳,杨鹏程。构建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南京社会科学,2003,(增刊)。   [13]郑功成等。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半月谈,2004,(7)。   [14]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15]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16]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17]杨辉。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天府新论,2003,(2)。   [18]王和,皮立波。谁来为农民工的明天“买单”。中国金融,2004,(4)。   [19]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20]彭宅文。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3,(5)。   [21]袁志刚。“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3,(9)。   [22]郑杭生,洪大用。重视和发展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学术交流,1994,(5)。   [23]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教学与研究,2002,(8)。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