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通信原理B试卷A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9—2010学年度《通信原理(B)》试卷A答案
问答题(共50分)
(6分=3+3)什么是信道容量?应如何进行衡量?
答:(1)信道容量:信道能够传输信息的最大传输速率,即信道的极限传输能力。
(2)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香农(shannon)公式
(8分=4+4)从信息传输的角度出发,模拟通信系统及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衡量指标分别是什么?
答:(1)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衡量指标:
a. 有效性:用有效传输带宽来度量;
b. 可靠性:用接收端最终的输出信噪比来度量。
(2)字通信系统的性能衡量指标:
a. 有效性: 单位时间内系统传输信息量的大小——波特率、比特率、频带利用率;
b. 可靠性:接收信号的准确程度——误码率、误信率。
(6分)在实际的抽样过程中常采用平顶抽样方法,为什么不采用较简单的自然抽样?
答:(1)在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中,进行波形编码的过程是抽样、量化、编码。
(2)在量化编码过程中,每一个样值应只有一个量化值。实际应用中不宜用较宽脉冲进行抽样,这样不能准确地选取量化标准。
因此,在量化编码过程中,每一个样值应该固定不变。也就是说将“曲顶”的PAM应变为平顶的PAM。
(8分=4×2)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信道传输特性的码型时,通常要遵循哪些原则(至少4条)?
答:(1)线路传输码型的频谱中应不含有直流分量和只有很少的低频成份;
(2)便于从相应的基带信号中提取定时信息;
(3)尽量减少基带信号频谱中的高频分量,以节省传输频带并减小串扰;
(4)不受信息源统计特性的影响,即能适应于信息源的变化;
(5)具有内在检错能力;
(6)编译码简单,以降低通信延时和成本。
(8分=4+4)什么叫码间串扰?无码间串扰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1)码间串扰: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时域有限,对应频域无限;但实际信道总是频域有限的,必然将数字信号频谱截短,造成其时域无限。这样,前一码元会对其他前后若干码元产生影响,即码间串扰。
(2)无码间串扰的充要条件:仅在本码元抽样点上有最大值,而对其他码元的抽样点无影响,即在抽样时刻上无码间串扰。
(8分=2+6)什么叫调制?调制的目的有哪些?
答:(1)所谓“调制”,即按照基带信号的变化规律去改变载波某些参数的过程。
(2)a. 将消息变换为便于传输的形式(便于信号的发送——频谱搬移;
b. 有效利用频带(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c. 提高性能,特别是抗干扰能力(改善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扩展信号带宽,可实现传输带宽与信噪比互换) 。
(6分=4+2)什么是“倒π现象”,实际通信中应如何避免?
(1)实际中如果采用绝对移相方式,由于发送端是以某一个相位作为基准的,因而在接收系统中也必须有这样一个固定的基准相位作为参考。如果这个参考相位发生变化(0相位变π相位或π相位变0相位),则恢复的数字信息就会发生0变为1或1变为0,从而造成错误的恢复,即2PSK的“倒π”现象或“反向工作”现象。
(2)相对移相方式2DPSK波形的同一相位并不对应相同的数字信息符号,而前后码元相对相位的差才唯一决定信息符号,避免了2PSK值的“倒π”现象。
计算题:(共33分)
(5分=2+3)某信道带宽为B,无差错传输的最大信息速率(信道容量)为B/2,若噪声为高斯白噪声,其单边功率谱密度为n0,求该系统中信号的平均功率。
解:
(12分=3+5+3+1)设A律13折线逐次比较型编码器的临界过载电压V=2.258V(信号的最大值),求输入抽样值信号Vs=-1.354V时的量化电平值、编码器的8位输出码组,并计算接收端相应的译码器输出及量化误差。
解:(1)量化电平值:-(1.354×2048/2.258)=-1228... ...(3分);
(2)编码输出:0 111 0011… …(1+2+2=5分);
(3)译码输出:-(1024+64×3+32)=-1248… …(3分);
(4)量化误差:1248-1228=20… …(1分)。(4分)试计算PCM30/32路系统总的信息传输速率。
8000Hz,PCM30/32路系统总的信息传输速率为
(12分=6+6)某数字通信系统用正弦载波的四个相位0、、π、来传输信息,这四个相位是互相独立的。
(1) 每秒钟内0、、π、出现的次数分别为500、125、125、250,求此通信系统的传码率和传信率;
(2) 每秒钟内这四个相位出现的次数都为250,求此通信系统的传码率和传信率。
解: (1) 每秒钟传输1000个相位,即每秒钟传输1000个符号,故
传码率为RB=1000 Baud… …(2分)
每个符号出现的概率分别为P(0)=,P=,P(π)=,P=,每个符号所含的平均信息量为
H(X)=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