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福医大白细胞分类计数.ppt

发布:2019-08-29约2.3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三 血涂片染色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目的 1.初步掌握血涂片制作及染色技术。 2.学会辨认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点 及其分类计数的方法。 3.记住其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2.操作步骤 (1)末梢采血 常规消毒皮肤,穿刺后拭去第一滴血。用 载玻片的一端刮取血液一小滴。 (2)将推片的平齐端置载玻片上血滴的稍前方,将推片略 向后移使之与血液接触→血液沿着推片与载玻片的夹 角散开(推片的拿法)。 (3)以约30°的夹角向前均匀的推动即可制成血涂片,其 厚薄要适中,衬以白纸时应呈淡的红黄色,且有头、 体、尾之分。 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临检指导P10) (4)血涂片干后,滴加瑞氏染液数滴于血涂片上(以盖住血 膜为度),静置约1min,目的在于用染液的甲醇成分 固定血细胞。 (5)加相当于染液1.5-2倍量的缓冲液,用吸耳球充分混匀。 (6)冲洗 染色约5-10min,即可用水冲去染液干燥后镜检。 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3.注意事项 (1)作血涂片时勿用伤口第一滴血,以免混有来自受损血管的内皮细胞。 (2)血涂片薄厚适度,过厚时细胞簇集影响形态观察,过薄则白细胞太 少不易分类。影响血涂片薄厚的因素为:①血滴过大、夹角过大、 推片速度过快则厚;②血滴太小、夹角过小、推片过慢则薄。 (3)加瑞氏染液或缓冲液后,切勿干燥(以免血涂片中有渣干扰镜检)。 (4)染色时间的长短根据血膜厚薄、室温及染液配制的时间长短而定。 (5)要以流水冲去染液,而不可先弃去染液再冲水,以免留有残渣。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临检指导P34) 1.操作步骤(观察区域的选择) (1)低倍镜观察 观察白细胞的分布及染色情况。 (2)油镜观察 选好厚薄适宜、染色良好且红细胞分布均匀 处,滴加香柏油一滴,用油浸镜观察。一般胞体较大 的白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于 涂片的上下边缘处多见,而胞体较小的白细胞如淋巴 细胞则以涂片中心地带为多。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2.计算 通常计数100个白细胞(必要时可增到200或更多), 按下图所示方向移动血涂片,同时将所遇到的各类白细胞 分别记录、直到计数100个白细胞为止,计算每类白细胞 的数目,即其百分数值。 分类计数时以画“正”字作如下记录: 中性杆状核 正 中性分叶核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 正正 正 正 嗜酸性粒细胞 一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正 正 正 正 正 单核细胞 正 一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3.参考值(成人)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4.注意事项 (1)分类时一定要用油镜观察,应同时观察白细胞有无质变。 (2)分类报告时,有核红细胞应另外计数,并观察成熟红细 胞、血小板的形态,注意有无寄生虫及其他异常细胞。 (3)染色结果偏酸时,红细胞偏红,嗜酸性颗粒呈鲜艳的桔 红色,但各种白细胞的核仅染成极淡蓝色或根本不着色 常见于甲醇质量不纯、载物片有残余酸或缓冲液PH过低 所致。染色结果偏碱时,红细胞呈灰蓝色,中性粒细胞 颗粒为黑蓝色较粗大、似中毒颗粒,核染为深紫蓝色, 着色均匀结构不清,嗜酸性颗粒失去鲜艳色彩而呈褐色 甚至黑蓝色,常因染液偏碱或玻璃片有残余碱所致。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5.方法学评价 是传统的分类法,能及时准 确的发现异常细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