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调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金融调查
如何优化农村的金融资源配置,让农村与城市一起共享现代金融服务的阳光?本刊记者走访有关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探访多地农村,求解农村金融的发展之道。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均强调发展普惠金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这是因为广袤农村仍是金融服务的“盲区”或“半盲区”。
据银监会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达到1000家,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安徽和湖北等7个省(市)已全面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这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的重大成果。
相比十年前,农村金融之困已大有缓解,但仍有近千个缺乏金融机构入驻的“空白乡镇”,无论是涉农金融机构数量,还是涉农金融产品种类,都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比甚微。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受农村抵质押物缺失、铺设农村金融网点成本较高、涉农资金“沉不下去”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开拓农村业务的动力始终不足。 目前,许多省市的资金互助组织频繁爆发风险当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这类组织“既爱又恨”。
如何优化农村的金融资源配置,让广大农村与城市一起共享现代金融服务的阳光?如何解决农民的贷款难、结算难,培养农民的金融理财观念,同时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基础设施?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赴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地,走访有关监管部门和一批金融机构,求解农村金融的发展、风险和监管之困。
“融资难、融资贵”背后
本次调研主要选择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一路走来,记者仍发现不少缺少金融服务网点的“空白点”。许多有农信社或村镇银行进驻的地方,相当多的农户往往无法为扩大生产及时筹到款,更难以奢望投资理财这类“高大上”的金融服务。
在山东和河南两个农业大省,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以种植、养殖为主业的农户,种植面积上百亩,养殖规模堪称小型农场,但因为缺乏抵押难以如愿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
“农信社的贷款需要抵押,审批慢,很难及时用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一位种植大户告诉记者,自己通过村内农民相互间的土地流转,共种了近500亩地,每到小麦、玉米的播种和收割期需要资金的时候,往往只能向亲戚朋友或当地小贷公司借钱周转。
安阳县一位张姓养殖大户也向记者介绍,今年他准备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但养猪的房子早已抵押给农信社以借来采购种猪的资金,后续养殖过程中的饲料采购资金缺口比较大,这部分贷款已无法在传统金融机构实现,只能靠一些涉足农资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实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农村,16.8%的人认为自己需要钱,56.8%的人表示资金很紧张,而农户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占比高达69.6%。
据《财经国家周刊》调研,目前在“融资难、融资贵”背后,农村金融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性问题。
首先,区域差距明显。
浙江金融业比较发达,农村金融的覆盖程度相对较高。按当地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九成的农村地区已被金融机构覆盖或者延伸到,甚至有些经济发达的乡村,除了常规的农信社、村镇银行、农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外,还有资金互助会、资金互助社、小贷等类金融机构。
据央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不到23%,农村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仅为54%。这说明,我国大量的农村地区缺乏最基础的金融服务,而这些农村多遍布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其次,金融服务下沉程度有限。
从大城市到中小城镇到农村,金融机构种类越来越少,网点门面越来越小。即便是农行、邮储银行这类成立了三农事业部的大型国有银行,分支网点基本也只铺设到县城、中心镇。部分村落只能偶见当地农信社的服务网点,再难找到其他金融机构。
第三,金融产品欠缺。
多位受访人士均认为,中国农村整体上其实并不特别缺钱,农村金融的难题也不完全在于缺乏金融机构,而是缺乏深扎于基层的金融服务能力以及相应的金融产品。
目前,农村常住人口仍占总人口近半数,农民存款总额也呈上升趋势,而农村金融的活力远未被释放出来。
浙江一名村镇银行负责人说,许多农村金融机构要么是瞄准了农村市场的高利息收益,使得农民不得不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却不提供相应的投资性产品;要么是瞄准了农村资金的蓄水池能力,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将大量农村资金抽离到城市。
农信社改革“折扣”
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农信社是近年被寄予厚望的一个,但改革结果还不尽如人意。
农信社改革始于2003年,改革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改革农信社管理体制,将农信社的管理交由省级负责;二是改革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