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综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综述
【摘要】当今我国返乡创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完成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对创业理论的研究很成熟也很透彻。国内学者对农民工的创业意向、自身融资发展条件、政策环境及相关金融支持都有所研究。本文最后结合国内外动态对现有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农民工 返乡创业 金融支持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工涌入东部沿海城市想摆脱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农活而谋求生计,这种“民工潮”改变了农村面貌,为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作出重大贡献。但自2010年以来,全球进入金融后危机时代,这次的危机催生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随之我国的生产和贸易格局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去工业化特征越来越显著。城市的劳动力趋于饱和,就业难度大且收益成本差小于在农村时,于是很多农民工从最初的被动返乡变成现在的主动还乡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返乡创业活也在我国慢慢的展开了。
本文梳理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支持体系的相关研究,为讨论出解决当前融资困难的可行方案提供理论支持,从而改善相应的金融体系,更好的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理论的研究,国外相关文献、理论研究很成熟也很透彻,国外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创业资源的相关研究
Barney(2011)建立了资源基础观的分析框架:一方认为有企业控制的所有知识、信息和资产,以及企业属性、组织过程等促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其运行的效率的资源;另一方面,Barney建立了资源基础观的VRIN框架,明确提出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应该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Baker and Aldrich(2000)首次在资源视角的创业研究中将“拼凑”的概念引入,他们提出了两种创业者克服资源约束的重要策略,分别是资源拼凑和资源搜寻,选择不同的策略就会导致创业企业后期资源配置差异。
(二)关于对农村金融的研究
Junior R.Davis、Angela Gaburici和Paul G.Hare(1998)在研究决定罗马尼亚的农户能否获得金融服务的因素时,对金融服务供给者和农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方面的关注,对农民收入、资源和贷款的使用等影响贷款和储蓄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定量方面的着重关注。在贫困国家农村金融互助组织的研究中,Korotoum ou Ouattara和Douglas H.Graham(1999)发现贫困国家农村金融互助组织有着一些优点和一些不足,在金融服务、存贷款方面有集体借贷,也方便收集客户信息,这是它的一些优点,但是也存在规模过小、产权不清等需要改进的的地方。Heywood W. Fleisig(2003)在农村金融管理体制这一邻域的研究,认为国家要有明晰的法律基础,还要与习惯、方法等非法律基础结合来支持农村金融市场运作,他还提出了一些加强法制建设的建议。
(三)关于对创业融资的研究
Bascha(2001)的研究表明:当创业企业或项目的收益能证时,可转换延迟付息股票或者可转换优先股能给予企业强烈的激励;当不能证时,含有可转换优先股或强制赎回条款的契约相较于其他契约就更胜一筹。Casamatta(2000)认为当一个创业企业所需资本额度较大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创业资本家可转换证券,给企业家普通股;反过来说,在一个创业企业所需资本额度较小时,最好的方法是给予创业资本家普通股,给予企业家优先股。Nether(2004)关于融资策略选择的研究,提出创业企业在初期,他的实体资本具有无形性,企业家人力资本慢慢转变为创业企业的实体资本,这两个方面是促使创业资本家采取分阶段融资策略的主要因素,创业企业抵押品随着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转化而逐渐增加,从而获得外源融资的能力也在增强。Kockesen和Ozerturk(2002)站在实物期权的角度,论证了在企业家与外部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时,实行分阶段融资策略是很重要的。
(四)关于农民创业的研究
Pieter de Wolf(2007)等通过比较欧洲多个国家的农民创业者,发现,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农民创业者的各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个人技能、识别机会能力、管理能力、化解资金风险、预测与控制市场风险、危机意识、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农民创业者对创业所面临的环境的认知也变得复杂。Hennon(2008)认为,在农业现代化改造过程中,受传统思想和家庭价值的影响,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可以保持农业独立性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的习性,农村的创业策略的实施,可以促进非农产业得发展,使农村经济走多元化发展道路,还能确保农民的身份得以保留。Ann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