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软件工程8(西南交通大学软件工程幻灯片).ppt

发布:2019-04-18约4.29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 保存维护记录 1)程序标识; 2)源语句数; 3)机器指令数; 4)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5)程序安装的日期; 6)自安装以来程序运行次数; 7)自安装以来程序失效次数 8)程序变动的层次和标识; 9)因程序变动而增加的源语句数;10)因程序变动而删除的源语句数; 11)每个改动耗费的人时数; 12)程序改动的日期; 13)软件工程师的名字; 14)维护要求表的标识; 15)维护类型; 16)维护开始和完成的日期; 17)累计用于维护的人时数; 18)与完成的维护相联系的纯效益。 5. 评价维护活动 可以从以下方面度量维护工作: 1)每次程序运行平均失效的次数; 2)用于每一类维护活动的总人时数; 3)平均每个程序、每种维护类型所做的程序变动数; 4)维护过程中增加或删除一个源语句平均花费的人时数; 5)维护每种语言平均花费的人时数; 6)一张维护要求表的平均周转时间; 7)不同维护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8.4 软件的可维护性 软件可维护性是:维护人员理解、改正和改进软件的难易程度。 一个软件的可维护性,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 1. 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表现为外来读者理解软件的结构、接口、功能和内部过程的难易程度。 8.4.1 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 影响软件可理解性的重要因素有:模块化、结构化设计、详细的设计文档资料、源代码内部文档、良好的程序设计语言等。 2. 可测试性 在设计开发阶段应该注意尽量把软件设计成容易测试和容易诊断的,可用的测试工具和调试工具对测试和诊断非常重要。 3. 可修改性 软件的可修改程度与软件设计阶段采用的原则和策略是直接相关的。如:模块的耦合、内聚、控制范围和作用范围、局部化程度都直接影响软件的可修改性。 4. 可移植性 5. 可重用性 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最终因素是软件设计阶段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软件文档资料的好坏。 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 漫漫人生路,我想如果我能勇于尝试新的东西,不断挑战极限,并尽我所能努力做好。这样的话,即使到了人生的终点,我也能坦然地告诉别人 漫漫人生路,我想如果我能勇于尝试新的东西,不断挑战极限,并尽我所能努力做好。这样的话,即使到了人生的终点,我也能坦然地告诉别人 第8章:维护 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它的任务是:维护软件的正常运行,不断改进软件的性能和质量,为软件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更新替换做积极工作。 软件维护所需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说来,大型软件的维护成本高达开发总成本的四倍左右。目前,软件开发组织把60%以上的工作量用于维护自己的软件上。 问题:软件交付使用 软件验收测试以后,就标志着软件设计开发阶段的结束。 而软件交付用户使用,才真正标志漫长的维护阶段的开始。? 软件交付使用就是新系统和旧系统的转换。 旧系统可能是人工作业系统,也可能是某个旧的计算机系统。 软件交付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事件,软件的交付使用应尽可能平稳过渡,不影响生产或工作,新系统逐步安全地取代旧系统。 一、软件交付使用的工作 1)将旧系统的数据转换到新系统(如数据库数据); 2)新系统调试完成并加载入机器,准备运行; 3)将有关资料(如使用说明)转交给用户; 4)对用户做适当的培训。 二、软件交付使用的方式 1)直接方式 旧系统 新系统 (a)直接方式 直接方式是用新系统直接替换旧系统,没有过渡。 优点:转换简单,费用最省。 缺点:风险大。 由于新系统没有承担过实际工作,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出现程序设计错误。 因此,实际应用时,采取一些措施,以便新系统一旦出错,旧系统能够恢复运行。 直接方式不适用于一些关系重大的系统。 2)并行方式 旧系统 新系统 (b)并行方式 一些关系重大的软件产品在验收测试后,并不立即投入生产性运行,而是同时运行新系统和旧系统,以比较处理结果,这就是并行方式。 优点: A. 可以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减少了新系统失灵带来的风险,因为旧系统也仍然存在; B.用户也能够有一段熟悉新系统的时间。 缺点: 所需费用较高,双系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 3)逐步方式 逐步方式是将软件分期,部分地交付使用。这种方式克服了上面两种方式的缺点,既能防止直接转换产生的危险性,又能减少并行方式的费用。 但是这种方法使得整个系统中一部分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