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2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轮复习政治导学案——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一)
_备课人:郭海英 审核人:郭海英 备课:2012-10-18 授课:2012-(10-24) 课时:1___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练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相关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例分析、详解知识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政治参与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如何正确参与政治生活
【学法指导】夯实基础,熟记知识点,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答题规律,积累答题经验。
【学习过程】
(A 级)一、基础知识梳理(请你必须熟记)
考点一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
(1)直接选举
优点:①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②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
③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局限性: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 (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高。)
范围: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居委会和村委会的选举等
(2)间接选举
优点: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
局限性: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
范围:县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领导人的选举。
(3)差额选举
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机会,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局限性: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
范围: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一律实行差额选举。
优点: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范围:等额选举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1)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我国选举制度的历程表明,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与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怎样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能力;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投票。
考点二 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①间接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自己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②直接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 内容 方式 依据 意义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 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会、座谈会 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性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 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 对同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让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听证会 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民主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有重大意义。①有利于决策者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性,推动决策的实施;④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