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世界近代史知识要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九下世界现代史知识要点复习卷(第1-8课)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
1、“二月革命” (列宁当时在国外,所以他没有领导二月革命)
1背景:一战使俄国陷于全面崩溃
2时间:1917年3月
3结果:(1)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2)工兵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革命爆发背景原因:①俄国;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二月革命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
(2)革命 1917年1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列宁探索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的富强道路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①原因: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国内战争爆发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③影响:帮助苏维埃俄国渡过了难关,打败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但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也对国家经济政治造成不利影响,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921始)①原因:为了解决严重的经济困难与政治危机,挽救行将破裂的工农联盟②目的:恢复商品生产,恢复社会生产力。内容:实行粮食税;退还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商品经济)。中心措施(实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成果:工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④意义(特征):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促进了俄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3)启示:改革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第2课 苏联的崛起(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模式) 书P7
1. 苏联的崛起原因——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最重要原因)
①1921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②苏联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建设路线,并于1925年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后又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策略。③1928年开始实施“一五”“二五”两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高速发展。④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斯达汉诺夫运动)。⑤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陷入1929-1933经济大危机。
2.苏联的崛起表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①在短短时间内,有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化学、汽车、航空、电力等工业部门纷纷建立。②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③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3. 苏联的经济政治高度集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斯大林模式经济政治体制荷、比、葡、C.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d.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 签署《九国公约》。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机会均等”“门户开放”。—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细节提示: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但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导致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说明弱国无外交)
和会处理问题的原则: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
第4课 “大危机”与“新政”(1929-1933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书P17
1. 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原因: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本身潜伏着严重的危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等)
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的相对过剩。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危机的爆发标志: 1929.10.24美国纽约“黑色星期四”。首先爆发于美国金融业。
(2)危机的特点:①时间长,长达四年多;②范围广,表现为涉及到各个行业和所有资本主义国家。③破坏性大。
(3)危机的影响: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②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1933年目的: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罗斯福罗斯福
(对内、对外) 不同点 相同点 德 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与本国经济困境有关。
2.是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
3.都受本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驱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