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制度变迁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制度变迁理论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动因 一、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 戴维斯、诺斯:《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 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2. 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框架 简评 以制度安排为内生变量的分析框架的优缺点: 优点:简单、易于定量分析 缺点:不能对所有的制度变迁,特别是剧烈的制度变迁进行分析 二、制度变迁的需求 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旧的、效益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人们之所以对制度变迁有需求,显然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能够给制度的消费者提供某种服务,而在现有的制度下,潜在收益无法实现。 潜在收益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1)规模经济 (2)外部性 (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 (4)市场失败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 2. 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1)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为某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或价值)上升时,其所有者可以从对这种要素或产品的所有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当收益大于实施产权的成本时,产权制度的建立就会成为迫切的需要。 (2)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制度需求的影响可以从生产和交易两个方面来说明:从生产方面,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新的外部性,从而产生内在化外部性制度的需求;交易方面,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交易费用,从而使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 (3)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利益和费用。 (4)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 (5)偏好的变化 这里的偏好是指群体偏好,即某一集团的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念等。偏好的形成与变化有一部分原因是相对价格的变化,是相对价格长期变化缓慢地促成的。但是文化无疑是偏好的决定因素,偏好的变化也基于文化的变迁。偏好的变化对制度变迁的需求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况。其实质是改变了人们的效用函数。 (6)偶然事件 如美国的911事件对美国公共安全方面的法律等制度变迁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制度变迁的供给 所谓制度变迁的供给,就是一种新制度的“生产者”在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设计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活动,它是制度变迁的生产者供给愿望和能力的统一。 1. 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和原则 主体:自发演进的制度可能没有明确的供给主体,但就制度形成的人为设计来说,离不开供给的主体。有意识地推动制度变迁或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个人、团体、政府),其中国家和制度是制度的主要供给者。 原则:收益大于成本 关于制度变迁供给的成本 : (1)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 (2)清除旧制度的费用 (3)消除变迁阻力的费用 (4)变迁造成的损失 (5)随机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差异,他们对于一项制度变迁供给的成本收益可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非帕累托改变”,要求全体行为主体对每一项制度安排作出一致协议是不可能的。因此从不同行为主体的角度研究同一项制度安排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对于理解现实的制度变迁供给规律是很有意义的。考察的角度包括:个体收益与成本;社会收益与成本;政治收益与成本。 1.个体成本与收益 。 从家庭、企业或某个利益集团的角度衡量某项制度安排的成本与收益 2.社会成本与收益 即从微观经济主体相联系的角度考察某项制度安排为社会全体成员带来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收益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增加或收入分配趋于公平等;成本至少包括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 3.政治收益与成本 即从权力中心角度来衡量的成本与收益,政治规则主要不是按照效率原则确定的。 三、影响制度供给的因素 (1)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 (2)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3)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 (4)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 四、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1、制度的均衡 所谓制度的均衡是指在影响人们的制度变迁需求和供给因素一定时,制度变迁的供给适应制度变迁的需求,制度安排不再变动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在制度均衡时,制度变迁的供给完全适应制度变迁的需求,因此有的学者也将制度均衡定义为人们对既定制度的一种满足和满意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