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章 圈闭与油气藏形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ppt

发布:2017-06-19约6.34千字共6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节思考题: 试述油气富集的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四、良好的保存条件 三、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畅通的运移条件)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第 四 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 结 束 ) 习题一 圈闭与油气藏分析 1、预习习题册有关内容; 2、上习题课时,需要带以下文具: 习题册; 厘米方格纸(坐标纸、计算纸)—17×25cm; 直尺 铅笔 橡皮; 3、上课地点:C406 4:上课时间: 班 10 11 12 周五 (1-2节)周五 (3-4节)周四 (5-6节) 班 13 14 15 周三 (3-4节)周二 (3-4节)周四 (3-4节) 本节要求: 1、掌握圈闭和油气藏的定义; 2、理解溢出点、闭合高度、闭合范围的含义,学会 在构造图件中度量圈闭; 3、掌握描述油气藏的各种术语,学会描述油气藏。 第四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三、有效的圈闭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烃源条件) 1、生油岩的体积(生油凹陷的面积、凹陷持续时间的长短 )--巨厚多旋回性的生油层系及多生油期。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烃源条件) 2、有机质的数量和类型 3、生油岩有机质的成熟度 4、生油岩的排烃效率—初次运移 盆地 盆地面积×104km2 沉积岩系 厚度(m) 生 油 岩 油 气 可采储量×108t 或m3 特大油气田数 时代 岩性及厚度 波斯湾 240 5000-12000 平均3000 J3、K2、E3、N1为主 碳酸盐岩为主,最厚4000m,主要生油层厚1000-1500m 油541 28个 西西伯利亚 230 最厚4000-8000 平均2600 J2-K J3、K1为主 泥岩(前三角洲),500-1000m 油60 8个 美国墨 西哥湾 110 最厚12000 平均4000 J3-N1,K3、N1为主 泥岩为主,部分为碳酸盐岩,1000-2000m 油53.4 1个 利比亚锡尔特 35 PZ1500,K以上最厚5000,平均2500 K2、E为主 以石灰岩、泥灰岩为主,部分为泥岩,1000-2000m 油40 气7790 4个 渤海湾 21.3 10000± E为主 泥岩大于500米,最厚1000-1500m 1个 松辽 26.1 最厚6000 平均3000 K 泥岩500-1000m 1个 特例:有些盆地面积虽然较小,但沉积岩厚度大,圈闭的有效容积大,生油层总厚度大,油源丰富,也可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例:美国西部洛杉矶盆地面积仅3900km2--小型沉积盆地。 沉积凹陷中心部位,2000万年内--沉积岩系厚6000m,泥质生油岩系厚达2000~3000m。 油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石油可采储量近20×104m3/km2 ,居世界各含油气盆地之首。 充足的油气来源(烃源条件) 生油岩体积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转化率高,排烃效率高。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指在地层剖面中,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组合形式。 1、生储盖组合的概念 2、生储盖组合的类型 ⑴ 根据生、储、盖三者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配置关系分类; ⑵ 根据生储盖组合之间的连续性分类—教材分类 ⑴ 根据生、储、盖三者在时间上的相互配置关系,可将生储盖组合划分为四种类型: 生储盖组合类型示意图 正常式 侧变式 顶生式 自生自储自盖式 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组合: 石灰岩中局部裂缝发育段储油; 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储油; 一些泥岩中的裂缝发育段储油。 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组合的最大特点: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都属同一层。 ⑵ 根据生储盖组合之间的连续性分类—教材分类 生油层和储集层在时间上连续沉积,两者直接接触。 生油层和储集层不连续沉积。 不整合型—生油层和储集层为不整合面所分隔 断层型--生油层和储集层之间通过断层沟通 连续沉积的生、储、盖 组合 不连续沉积的生、储、盖 组合 生储盖组合 3、生储盖组合评价--最佳组合型式 畅通的排出条件、良好的输送通道、高质量的封盖条件 如:砂岩储集层与泥岩生油层的组合中油气运聚示意图 生油层与储集层为互层组合时,油气初次运移和聚集示意图 生油层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