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 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doc

发布:2024-09-17约2.9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一、疾病概述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后遗症是指在脑梗发病一年后,如果还存在半身不遂或者语言障碍或口眼歪斜等症状,就叫做脑梗死后遗症。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脑血管狭窄、堵塞,从而引起脑梗死。

2.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脏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至脑部,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梗死。

3.小动脉闭塞: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使小动脉闭塞,引起脑梗死。

4.其他因素:如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烟雾病等也可引起脑梗死。

三、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偏瘫,即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患者可出现上肢不能抬举、下肢不能行走或行走不稳等症状。

2.感觉障碍:患者可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状。

3.语言障碍:可表现为失语,即不能说话或说话不清;也可表现为构音障碍,即发音不清。

4.吞咽障碍: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

5.认知障碍:患者可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

6.情绪障碍:患者可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四、治疗要点

1.西医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防止血栓形成。

-调脂稳定斑块: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可降低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控制血压、血糖: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以减少脑梗死的复发风险。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可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

2.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如气虚血瘀者可给予补阳还五汤等。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穴位,可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肢体功能。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

1.头颅CT或MRI:可显示脑部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范围。

2.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可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

3.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可检查颈部和脑部血管的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血管狭窄、闭塞等。

六、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与偏瘫有关。

2.语言沟通障碍:与失语或构音障碍有关。

3.吞咽障碍:与吞咽肌肉功能障碍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有关。

5.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6.知识缺乏:缺乏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知识和自我护理知识。

七、护理措施

1.西医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用药护理:严格按照医嘱给予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康复护理:

-物理治疗:协助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

-言语治疗: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训练,如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等。

-皮肤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预防压疮的发生。

-心理护理:关心、安慰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中医护理措施:

-中药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辨证分型,给予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治疗。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中药的作用、用法和注意事项,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针灸护理:协助医生进行针灸治疗,向患者介绍针灸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观察患者针灸后的反应,如有无晕针、出血等。

-推拿按摩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进行推拿按摩治疗。向患者介绍推拿按摩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反应。

八、案例分析

现病史:患者张某,男,6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3小时”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控制不佳。入院后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经过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但遗留左侧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患者精神状态较差,情绪低落,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担忧。

诊断:脑梗死恢复期,脑梗死后遗症。

治疗及护理:

1.治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