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doc

发布:2017-01-09约1.9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放射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全科室人员必须把医疗护理质量放在工作首位,强化质量意识,自觉接受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的检查监督。 认真落实和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成立由科主任领导的,包括诊断和投照技术组及导管理组人员组成的科室内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诊断和投照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坚持实行每日早间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规范诊断报告的书写。 坚持实行技术读片制度,由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人员对照片质量进行讲评。 加强质量管理力度,严肃制度和落实情况检查。 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三基”培训,定期进行考核。 加强影像资料的管理,实行入库前再次检查核对和借片制度。 放射科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减少差错的产生。 检查时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 差错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上报医院有关部门,及时组织抢救。 差错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封存有关资料以备鉴定。 差错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全科室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原因,总结教训,改进工作。 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及时记录差错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补救措施及后果。 差错事故发生后不得隐瞒真相,不得涂改或销毁有关资料。 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 机房设计合理,面积应满足防辐射要求,墙壁、门窗施工安装后经检测(主、副防护应达2.0和1.0铅当量),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机房外安装醒目的防辐射警示标志及工作灯,提醒周围人员。 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各种防辐射屏蔽隔离设备应齐全、充足、并保持完好、清洁、随时可以使用。 操作人员在机房内曝光时应穿戴防护衣、帽、手套、面罩,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射线损伤。 对患者注意防护,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曝光量和曝光次数,对敏感部位应做屏蔽防护。 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曝光前注意关好门窗,防止漏射线对他人的损伤。 使用移动式X线机摄片时技术人员应作好个人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并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保护。 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内,确有必要者应作好周密的防护并尽可能远离辐射源。 操作技术人员发现机器有异常辐射应立即关机、切断电源,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 科室医技术人员应带个人剂量片监测辐射剂量;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辐射损伤情况。 按有关规定轮流安排工作人员休假或疗养。 科室设防护监督员,定期检查监督防护措施的落实。 放射科受检查者的防护原则 医师应对X线检查的适应症与合理性进行评价,确定适当的检查方法,在获得相同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采用放射性检查诊断技术,合理使用X射线检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检查操作技术,并根据被检查者具体情况制定照射条件,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提高射线质量,减少被检者接受剂量。 放射科必须建立和健全X射线检查者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及病人转诊等原因使受检查者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严格控制各种健康体检中的常规胸部X线检查;控制X射线检查的间隔时间,接尘工人的X射线胸部检查间隔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进行诊断,特别是婴幼儿、少年儿童;不得使用有防护缺陷的X射线机进行X线检查。 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射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10周,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射线检查。确有必要者应做好周密的防护措施并进行知情告知。 放射科医技师必须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受检者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候诊者和防护人员(病人必须需被搀扶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听情况下在机房内停留。 科室应规划安全区域,确保候诊者不受射线辐射。 X线照片质量分级评定标准 X线照片质量分级评定标准,分甲级片、乙级片、丙级片和废片。 甲级片: 1)、严格按申请单要求,所摄部位应无丢失; 2)、投照条件适宜,对比度、清晰度好,组织层次基本清楚,黑白分明; 3)、位置正确,中心线、检查部位、胶片三者关系准确无误; 4)、不能有体外异物影、伪影及显影过度或不足; 5)、日期、号码、左右标记排列整齐、无误。 乙级片:符合甲级片标准的3~4条,其中必须具备前三条。 丙级片:符合甲级片标准的前二条,但不影响诊断者。 废 片:不能用于诊断,分析致废原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登记,严把质量关。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