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围绝经期综合征
一、概述
围绝经期指卵巢功能开始减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一段时期。妇女在此期内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叫围绝经期综合征。
本病属中医“绝经前后诸症”范畴。
二、西医诊断
(一)临床症状
1、月经紊乱:月经频发、月经稀发、不规则子宫出血、闭经等改变。
2、激素下降相关症状:
(1)血管舒缩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是雌激素下降的特征性症状。
(2)精神神经症状:①情绪症状: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不能自我控制。②记忆力改变: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③认知功能改变:表现为老年痴呆、记忆力丧失、失语失认等。
(3)性欲改变:性欲下降。但有学者认为人类的性行为完全可以不与性激素水平相平行。
(二)体征
1、泌尿生殖道检查: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器官萎缩、干燥、阴道炎、张力性尿失禁等。
2、心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高血压和脑出血。
3、骨质疏松:围绝经期约25%妇女患有骨质疏松。
4、其他:皮肤萎缩,视力欠佳,眼干、红等。
(三)实验室检查
1、FSH测定:FSH10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FSH40U/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2、氯米芬兴奋试验:月经第5日起每日服用氯米芬50mg,共5日,停1日测定血FSH,若FSH12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3、性激素改变:雌酮(E1)高于雌二醇(E2),形成E1/E21;孕酮减低或无孕酮;雌激素-睾酮升高。
(四)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评分标准
为了对围绝经期临床病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国际、国内广泛采用Kupperman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3]。
三、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衰,天癸渐竭,肾阳肾阴易于失衡。部分妇女因素体差异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营阴暗耗,真阴亏损,阳失潜藏,阴阳严重失调,不能通过自身脏腑之间的调节适应这一生理变化,因而出现一系列因阴阳二气不平衡而导致的脏腑功能紊乱证候。本病以肾虚为本,肝脾功能失调为标。
(一)肾阴虚证
月经周期紊乱,经色鲜红,量或多或少,甚或闭经,白带少而阴道干涩,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皮肤瘙痒如虫行,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二)肾阳虚证
月经紊乱,或崩中漏下,或闭经,白带清稀量多,精神萎靡,形寒肢冷,面浮肢肿,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三)肾阴阳两虚证
月经紊乱或闭经,头晕耳鸣,腰酸乏力,时而畏寒,时而烘热汗出,舌质淡,苔薄,脉沉。
(四)心肾不交证
月经紊乱,渐至闭经,白带量少,阴道干涩,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健忘易惊,甚或情志失常,舌质红,苔少,脉沉细。
(五)肝郁化火证
月经紊乱,量时多时少,白带量少,外阴瘙痒,阴道干涩,多愁易怒,胸胁胀痛,心烦口苦,烘热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四、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心理治疗,必要时可选用适量的镇静药以助睡眠,如夜晚服用艾司唑仑2.5mg。谷维素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口服20mg,每日3次。老年妇女应坚持体质锻炼,增加日晒时间,摄入足量蛋白质及含钙丰富食物。
2、绝经过渡期:处理重点是预防和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以及采用药物治疗控制月经紊乱症状。
3、绝经及绝经后期:主要是激素替代治疗(HRT),以补充雌激素为关键。
(二)西医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所引起的,因此主张在排除禁忌证后,可使用性激素治疗,以尽快减轻症状。无子宫者单用雌激素,有子宫者加孕激素。
1、常用制剂
(1)雌激素:①妊马雌酮,每日口服0.625~1.25mg。②微粒化雌二醇,每日口服1~2mg。
(2)孕激素:①甲羟孕酮,每日口服2.5~5mg。②微粒化孕酮,每日口服100~300mg。
2、方案
(1)雌激素+周期性孕激素:雌激素每周期应用21~25日,后12~14日加用孕激素,每周期停用6~8日。模拟自然月经周期,可预测撤药性出血。
(2)雌激素+连续性孕激素:每日同时服用雌激素及孕激素。适用于绝经多年的妇女。
(3)无对抗单一雌激素治疗:适用于子宫已切除的妇女。
(三)辨证施治
1、辨证论治
治则 培补肾气,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脾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处方 主穴 ①体穴: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
②耳穴: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神门
配穴 肾阴虚者,加太溪、照海
肾阳虚者,加关元、命门
肾阴阳两虚者,加太溪、照海、关元、命门
心肾不交者,加心俞、神门
肝郁化火者,加太冲、行间
操作:主
显示全部